打开应用

口疮2

李医师   广饶县中医院

主诉 病史

李某某,男,43岁,口腔溃疡10余年,加重1年。患者10年来反复口腔溃疡,多发于面颊内侧部、上下口唇内膜、舌体等处,此起彼伏,反复发作,不易愈合。1年来因工作原因,经常出差,造成症状加重,发作间隔时间越来越短,溃疡几无消失之时。

查体 辅查

舌尖及舌体两侧、面颊内侧多处溃疡,疼痛影响进食,伴有烦躁不安,气急易怒,咽干口黏,口苦,四肢困倦,小便黄,大便不畅。舌质红,苔心腻,脉弦滑。

诊断 处理

口疮, 湿热内阻伴有阴虚。生地黄15g,天麦冬各15g,炙枇杷叶15g,茵陈10g,方药:黄连6g,干姜5g,牡丹皮10g,柴胡10g,赤芍15g,竹茹10g,生蒲黄10g(包煎)。3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服用。另以生蒲黄外敷覆盖口腔溃疡面处。 二诊:患者服用上方后溃疡面积明显减少,疼痛大减,口苦、心烦也明显减轻,大便较前顺畅。上方5付继服。

随访 讨论

湿浊内阻,舌体口腔长期被湿浊浸润,气机不通,日久津液不能上承,造成湿浊与阴虚并存的局面。血脉不利,局部黏膜失于濡养,糜烂遂生,病难速已。治疗上以生地黄、天麦冬,炙杷叶滋阴清热;茵陈、竹茹清热利湿;黄连清热燥湿,反佐以少量干姜,能加速溃疡面的愈合;柴胡、牡丹皮、赤芍疏肝清热,凉血散瘀;通过生蒲黄的内服外用,发挥凉血消肿、祛腐生新、收敛生肌之功。 口腔溃疡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热与湿邪,后期以阴虚湿阻,脾虚、气虚与湿热或寒湿、血瘀夹杂等情况并存。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上炎,热灼肌肤,则唇口糜烂。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金不及,炎火上行,……民病口疮。”热邪耗伤人体阴液,耗气伤阴,人体阴液不足,虚火内生。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口唇舌病源流》云:“中焦气不足,虚火上泛亦口糜;服凉药不效,阴亏火泛亦口糜;内热亦口糜。”劳倦内伤或者情志失和亦致脾气虚弱,平素过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以致胃肠湿热壅盛,湿热上蒸,发为口疮。饮食、情志、劳倦所致的心脾积热是口腔溃疡发病的一个关键因素。《诸病源候论•口舌疮候》中云:“心气通于舌,脾气通于口,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圣济总录》中云:“口疮者,由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蒲黄性味甘平,无寒热偏胜之弊,功善散瘀消肿、祛腐生新、收敛生肌之功,在口腔溃疡辨证论治的基础之上,加入生蒲黄,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发布于 17-04-26 17:39

11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