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儿童肺隔离症伴肺结核一例

孟医师   邹城市人民医院
肺隔离症 原发肺结核

主诉 病史

患儿,男,14岁,因“反复咳嗽2个月,加重20d”入院。 患儿2个月前因受凉后出现咳嗽,初为单声咳嗽,以后转为阵发性咳嗽,夜间明显,同时患儿低热,体温波动在37.8℃~38.2℃,当地医院胸片提示左下肺片状及云絮状影,诊断为肺炎。经治疗12d后无明显好转入住我院呼吸科,纤支镜检査为慢性气管支气管内膜炎,经呼吸科头孢西丁抗感染治疗 后咳嗽、发热好转出院,出院后1个多月来门诊复查,胸部CT平扫示左侧胸腔见弧形液体密度影,左肺下叶见均匀分布的细颗粒影,并可见大片状团絮状影,提示左肺下叶病变伴胸腔积液。因CT示胸部病变遂再次入住呼吸科,经心胸外科会诊建议行胸部增强CT及心血管三维重建检査发现胸10椎体水平降主动脉向左发出一支血管伸入左下肺病灶供血,诊断肺隔离症伴炎症后转入胸心外科。  术前准备后经左侧第6肋剖胸探査,左下肺叶切除术,术中发现胸主动脉从左侧发出一支动脉伸入左下肺,异常血管直径约0.5cm。术后病理检査面积约14.5cm*11.0cm*7.0cm,灰褐色肺组织,切面见大量米粒状到黄豆大的灰色脓性渗出腔隙,局灶出血坏死明显,镜下见肺组织中大量干酷样坏死及较多的郎罕氏巨细胞,抗酸染色找到结核杆菌。术后诊断左下肺隔离症伴肺结核感染。术后经HRSZ方案抗结核治疗1周后出院继续抗痨治疗。 

随访 讨论

 肺隔离症(pulmonary sequestration,PS)的主要特点是部分肺组织体-肺分离,单独发育形成囊性肿块,直接接受体循环动脉供血而不接受肺血流,不具备肺的功能,它是少见的先天性肺发育畸形,其发生率为肺部先天畸形的0.15%~6.4%,左侧多于右侧,而儿童肺隔离症合并肺结核更为罕见。 肺隔离症由于是呼吸系统中的少见病,故在儿童常被误诊为支气管扩张症、肺囊肿、肺脓肿。引起误诊的原因主要有: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表现为反复咳嗽,咳白色痰或脓痰等非典型症状,其体格检査及常规实验室检査也均缺乏特异性表现,患儿多因呼吸道感染,肺部有阴影而误诊为肺炎;②由于该病发病率低未引起医生的注意。而且儿童肺隔离症合并肺结核诊断病例更罕见,原因是儿童肺结核的诊断较成人困难,患儿自觉症状少,自我表述差,临床表现与感染性疾病不易区别;同时原发结核灶排菌量少,标本收集困难,难以行细菌学检査;影像学检査也因不典型难以确诊。但随着三维CT成像技术的发展,在国内某些大型医院作此项胸部检査后,可以明确肺隔离症的诊断,因此对于反复咳嗽,治疗效果不满意的儿童行胸部三维CT非常必要,可以减少此病的误诊及漏诊,但是否合并结核在术前诊断仍然困难,除非在胸片、胸部CT影像学上已有肺结核的典型表征,否则术后病检才能确诊。 肺隔离症的治疗手段是手术切除病变肺叶为主,已有应用胸腔镜诊治肺隔离症的报道。也有报道介入栓塞异常血管的方法来治疗该病,由于异常供血动脉的血管壁弹力纤维比肌纤维多,加之感染迁延反复,胸腔多有粘连,故术中处理血管要特别注意,游离异常血管应有足够长度以免回缩,结扎血管应轻柔以防止切割,离断时应双重结扎或缝扎避免过度牵拉和撕裂肺下韧带以防止出血。

发布于 17-04-26 15:25

4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