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45岁,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不适,无胸痛、发热、腹痛等,亦无明确应激病史。 曾门诊就诊,发现肝功能异常,予保肝治疗,但症状持续加重,并出现全身水肿,不能平卧。 既往无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史。
查体: BP 96/60 mmHg,全身水肿,颈静脉充盈。心脏叩诊不大,心音低远,心率110次/分,律齐,未闻及明显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腹软,肝区叩痛(+)。 辅查: 血常规基本正常。 ALT 283.7 U/L,CK-MB 18.66μg /L,CTnI 0.832μg /L,BNP 1430μg /L。 ECG:V2-V5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0.3、0.3、0.2、0.1mV,T波双向。 UCG:右室扩大,升主动脉及主肺动脉内径不宽,房间隔及室间隔连续性好,左右室壁心肌可见颗粒样回声,心尖部可见约13mm×11mm团块样回声,左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左室整体功能减低( EF 31% ) ,二尖瓣和肺动脉瓣少量反流,三尖瓣大量反流,少量心包积液,左室收缩功能下降。 腹部超声:肝脏弥漫性损害,少量腹腔积液。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异常。 左室造影:呈明显左室基底部运动增强,心尖区运动近乎消失的改变。
初步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予保肝、利尿、改善心肌重构等治疗,病情好转,胸闷及水肿消失,心肌酶、CTnI、BNP、ALT进行性下降。
2周后出院,最终诊断:应激性心肌病。 随访结果: 1月后症状消失,可轻度体力劳动。复查心肌酶、CTnI、BNP、ALT等均正常。 ECG:V2导联ST段抬高0.1mV,T波双向,V3-V6导联ST段恢复正常,T波直立。 UCG:左室整体功能正常( EF59% ) ,三尖瓣轻度反流,未见心包积液。3月后复查血生化和心电图正常,UCG除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外均正常,无三尖瓣反流和心包积液。 病例讨论: 应激性心肌病( stress induced cardiomyopathy,SCM) 是一种与精神或躯体应激相关的,以暂时性心室壁运动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的心脏疾病。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将其归类为一种获得性心肌病,200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将其列入未分类心肌病中。
(左图为心室造影膨胀的心尖部,右图为捕捉章鱼用的章鱼蒌) 曾被称为Takotsubo心肌病(章鱼蒌病)、Takotsubo综合征、圣瓶样心肌病、心尖球囊样综合征、心碎综合征等,其心电图表现与急性心肌梗死非常相似,临床过程又类似原发性心肌病等疾病过程,故容易误诊误治,如何将其从疑似心肌梗死或心肌病患者中甄别出来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特征 本病好发于女性,特别是绝经期女性,临床特征与急性冠脉综合征酷似,患者常以胸痛或心前区不适为首发症状,也可表现为心悸、恶心、呕吐、晕厥、呼吸困难,急性期可出现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呼吸衰竭等表现。 诊断标准 现比较公认的是 2008 年Mayo临床诊疗中心修订的: (1) 典型左心室收缩改变为左室中段一过性收缩减低、无收缩或反常收缩,伴或不伴心尖部分运动异常及左室基底段的收缩增强;超出单支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旋支和右冠状动脉) 分布区的局限性室壁运动障碍;常存在应激性诱发因素(也可无) 。 (2) 冠状动脉造影无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或无畸形斑块破裂的证据。 (3) 心电图有ST段抬高和/或T波倒置等新出现的异常,或肌钙蛋白轻度升高。 (4) 无近期头部外伤、颅内出血、嗜铬细胞瘤、心肌炎或肥厚性心肌病。 本病与急性心肌梗死鉴别 两者发病症状相似,但两者鉴别无论从其发病诱因、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动态变化都有迹可寻,其中最重要的是SCM冠脉造影冠脉是无狭窄的,而急性心肌梗死肯定是存在冠脉急性闭塞的。 另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有冠心病病史,其超声心动图的特征性表现是缺血性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常与冠状动脉供血分布一致。临床上可通过病史、超声心动图、心肌标记物等相鉴别。 治疗与预后 SCM治疗目前尚无规范方案,可发生于急性躯体或情感应激之后,蛛网膜下腔出血、嗜铬细胞瘤或外源性儿茶酚胺、严重的脓毒症等,治疗上首先要去除诱因,避免应激,治疗原发病,其他以对症支持为主。患者在未确诊前,可按急性冠脉综合症处理,可使用阿司匹林、肝素、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ACEI 等。若可以行急诊冠脉造影,可以完成冠脉造影后再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确诊患者主要行对症支持治疗,建议尽量避免使用升压药物及β受体兴奋剂,有冠脉痉挛者,可考虑应用钙拮抗剂。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提倡多采用机械循环手段,如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等。本病预后相对较好,但急性期可有部分死于心律失常、心衰、休克、心室破裂等。病死及复发率低,多于发病后数周或数月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