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脉证合参应用乌梅丸战汗解脏厥一例

联友医师   
阴、肺证类

主诉 病史

患者,女,73岁,主因发作性头晕、头懵伴发热、恶心呕逆9个月加重5d于2010年12月10日收入院。症见:头晕头懵,视物模糊,恶心呕吐,不得食,胃脘部持续性隐痛,轻咳无痰,下肢乏力,反应迟钝,面色青苍,口唇青紫,蜷卧肢冷,便秘,舌暗,苔黄,脉沉弦无力。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病、脑梗死病史。

查体 辅查

查体:T37.5℃,BP145/80mmHg(1mmHg=0.133kPa),双肺呼吸音粗,胃脘压痛。心电图:窦性心律,中度ST段压低。血常规:白细胞14.62×10^9^L-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4%;钠121mmol/L,钾3.42mmol/L。胸片示两肺纹理粗糙紊乱。

诊断 处理

西医诊断:急性胃炎、低钠血症、支气管炎、冠心病、高血压病、脑梗死。 中医诊断:脏厥。 该患者脉沉弦无力,蜷卧肢冷,则辨证为肝阳虚馁,予乌梅丸汤剂口服。方药组成:川椒6g、吴茱萸6g、党参30g、乌梅7g、炙甘草6g、当归15g、黄柏9g、黄连9g、细辛3g、白芍30g、黑附子6g、桂枝10g、干姜9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剂后,患者头晕、恶心呕逆、肢冷、胃脘痛减轻,已能安卧,并少量进食;第2剂头服后,患者出现身冷、寒战,即嘱盖被再进一服,须臾身热汗出,诸症大减,已不头晕,无恶呕,身冷减,仅胃脘部轻压痛。3剂后复查血常规、电解质恢复正常,复诊其脉仍弦而无力,继服上方 7剂,诸症得消,食量增,胃脘无明显压痛出院。

随访 讨论

讨论: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经文第338条云“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本方是寒热并用之剂,乃厥阴之总方,主要用于治疗寒热错杂所致的蛔厥、下利证。李士懋教授认为“脏厥虽病名不同然病机一也”;“在脏寒的基础上,有吐蛔一症者,曰蛔厥;无吐蛔者为脏厥”;“寒热错杂的机制……就是在阳气虚馁的脏寒基础上,又有相火内郁化热”。正如尤在泾所云“积阴之下,必有伏阳”。 本案入院时恶心呕吐,不得食,胃脘部持续性隐痛,双下肢乏力,反应迟钝,面色青苍,口唇青紫,蜷卧肢冷,颠转不安,脉弦按之无力,一派阳气虚馁、阴寒上逆之象。舌暗、苔黄,颠转反侧,便秘,即相火内郁化热之象。以寒证并“脉弦按之无力”辨证为肝阳虚馁,故治用乌梅丸加吴茱萸温阳益肝,泻郁伏之火。 李士懋教授脉证合参应用此方的标准为:①脉弦按之无力。脉得血以充盈,气以鼓荡,脉方调畅,徐缓悠扬。弦脉主肝,肝为阴尽阳生之脏,阳气始萌而未盛,若气至而未及或六淫七情戕伐阳气,易致肝寒气馁,脉弦无力而懈惰,故见脉弦而无力,当知为肝之阳气不足,其弦可兼缓、兼滑、兼数等。② 具有肝经症状,或胁痛,或呃逆、心悸,或阴痛囊缩,或寒热交作等。数症可并见,或仅见一症。脉证合参,灵活选用。 然乌梅丸方中乌梅味酸,敛其散越之气,以固本元为君药;附子、干姜、花椒、桂枝、细辛皆辛热或辛温,功能扶阳温肝以散寒;当归补肝之体,人参益肝之气,皆助肝之生发疏泄;黄连、黄柏苦寒,泻郁伏之火。实非解表发汗之剂,何以再此例 中使诸症战汗而解?《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卫气、营气的协调运行是汗正常排泄的基本条件。汗是津液通过阳气蒸腾气化从玄府排出的液体,阳气推动为汗出的动力。战汗者机制有二:一是湿热秽浊之邪稽留气分,作恶募原,表里之气不能通达。待溃其募原之邪,挫其邪势,表里气通,正气奋起与邪争,出现战汗;二是正虚无力祛邪,正邪相对峙。待正蓄而强,奋起与邪相争,亦可出现战汗。本例患者阳气虚馁,阴寒凝滞内伏,服用乌梅丸后阳气得复,阳气奋勇而起与寒邪交争,鼓邪外达肌表,故寒战而栗,营卫之气得以续接,故能正气胜邪,身热战汗,祛邪外出而病解。此之正所谓“以战则邪正相争,汗则正逐邪出”。正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所云:“发汗原无定法,当视其阴阳所虚之处而调补之,或因其病机而利导之,皆能出汗”。并非只有解表药物能够解肌发汗,也并非只有温病可见战汗,凡能够使“阳加于阴”,使卫气、营气得到恢复而协调运行,使正气奋起与邪争,均可达到以汗出为表现的愈病方式。

发布于 17-01-21 23:16

23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