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结肠癌引起肠梗阻

黎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结肠癌 肠梗阻 结肠梗阻

主诉 病史

1.患者年轻女性,因“左下腹疼痛3月,发现左下腹肿物2月余。”入院。 2.患者于4月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下腹隐痛,为阵发性,无伴加剧,屈曲体位可缓解,疼痛无转移,无向他处放射,伴发热,最高达39度,无畏寒,无腹胀、腹泻,无黑便、血便,患者遂于2015-12-02至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就诊,查血常规示:WBC 12.06*10^9/L,NEU 9.34*10^9/L,HGB 86.0g/L,PLT 424*10^9/L,拟诊为“左肾绞痛”,并予抗炎、解痉等处理,治疗2天后热退,腹痛症状仍反复发作,遂于2015-12-16至广州市新海医院就诊,查体示宫颈举痛,左侧附件区增厚,压痛明显,行妇科彩超示:1.子宫未见肿物2.左侧卵巢小囊肿3.宫旁少量积液;血常规示:WBC 19.04*10^9/L,NEU 16.33*10^9/L,HGB 82.0g/L,PLT 837*10^9/L,拟诊为“急性盆腔炎”,予“甲磺酸左氧氟沙星+奥硝唑”抗炎1周后治愈,无再发腹痛、发热。1月余前,患者无意中扪及左下腹包块,约鸡蛋大小,质韧,无伴疼痛,肿块缓慢增大,伴大便变细,约小指粗,无伴黑便、血便,无伴腹痛、腹胀,无伴发热、畏寒,遂于2016-01-25在当地门诊就诊,查彩超示:1.盆腔少量积液2.胃肠区未见明显异常声像,拟诊为“便秘”,予中药治疗,包块仍持续增大。后于2016-02-16至荔湾区中医院就诊,行腹部B超示:左下腹管状实性肿块,17.3cm*9.1cm,性质待查(结肠占位性病变?建议进一步检查);建议至上级医院就诊,遂来我院门诊,行全腹CT示:左侧中下腹部巨大混杂密度影包块,8.9cm*7.4cm*14cm,病变主要累及横结肠脾曲和降结肠,拟肿瘤性病变,但鉴于病变范围广泛,未除外炎性病变;邻近乙状结肠肠壁不规则增厚,左侧腹壁肿胀,病变肠系膜周围及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建议肠镜进一步检查。并于2016-02-18拟“左腹部肿物”收入我科进一步治疗;查电子肠镜示:乙状结肠肿物;肠镜病理示:(乙状结肠)粘膜慢性炎,并散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另见游离炎性坏死组织。住院期间患者因个人原因自行出院。出院2天后,患者开始出现左下腹疼痛,为持续性隐痛,无伴加剧,屈曲体位可缓解,疼痛无转移,无向他处放射,伴多汗、乏力,无伴发热、畏寒,无伴腹胀、腹泻,大便性质同前。现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我科,起病以来,患者精神睡眠胃纳一般,大便如前所述,小便正常,起病以来体重下降约1kg。

查体 辅查

外科情况:左下腹局限性膨隆,余腹部未见隆起,未见胃肠蠕动波,腹肌软,下腹部偏左可及一大小约15cm×10cm大小质韧肿物,边界不清,位置固定,轻压痛,全腹无明显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击痛,Murphy’s征(-),移动性浊音(-),肠鸣音2-3次/分,肛查:肛周未见皮疹、渗液,肿物,指检肛门括约肌张力可,直肠壁无压痛,直肠窝空虚,未及肿物,指套退出无血染。 2016-2-18我院全腹CT示:左侧中下腹部巨大混杂密度影包块,8.9cm*7.4cm*14cm,病变主要累及横结肠脾曲和降结肠,拟肿瘤性病变,但鉴于病变范围广泛,未除外炎性病变;邻近乙状结肠肠壁不规则增厚,左侧腹壁肿胀,病变肠系膜周围及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建议肠镜进一步检查。 我院电子肠镜:乙状结肠肿物。病理:(乙状结肠)粘膜慢性炎,并散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另见游离炎性坏死组织,如临床怀疑恶性,建议再送检。

诊断 处理

诊断:1、降结肠、乙状结肠交界处肿物 2、机械性完全性结肠梗阻 治疗:输血、输注白蛋白改善应用,术中探查见腹腔内少量腹水,清亮。肿物位于左中下腹,乙状结肠上端及降结肠下端,大小约20cm×10cm×10cm,质硬,固定,浸润左侧腹膜及肌层,与胰尾、胃大弯侧系膜粘连。肿块以上结肠扩张严重,完全梗阻。肝脏,质软、边缘锐利,未见明显占位病变。行左半结肠切除术+肠粘连松解+阑尾切除术+术中清洁灌肠。

随访 讨论

患者术后恢复可,呈贫血貌,继续密切监测引流管引流,保持引流通畅;完善相关检查,继续予营养,制酸,护肝、胃,抗感染,利尿,改善贫血,改善循环等对症支持治疗,病情继观。 该患者年轻,患者病情进展较快,考虑肿瘤的诊断,但患者CT结果不支持,考虑为炎性肠病穿孔导致的包块,但患者无腹泻、腹痛,肠炎类疾病病史一般较长,以右边为主,患者疾病的诊断还应考虑妇科盆腔性疾病。患者恶性体质,包块实性,与腹壁粘连紧,考虑:1.肠CA穿孔2.肠炎穿孔包块、脓肿,患者近来发热,高烧,予抗感染治疗后进2日无发热,原来肠梗阻不明显,现有肠梗阻。手术方面,根据患者CT情况,手术难度大。但术后恢复尚好。

发布于 16-04-28 09:24

4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