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胃窦癌(T4N0M0)一例分享!!

吴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胃窦癌 胃癌 肿瘤

主诉 病史

患者,男,59岁,因“反复黑便伴腹痛3天”来院就诊。 病史:患者3天前在外地旅游,食用早餐后出现腹痛,位于脐周,与体位改变无关,当晚出现5次柏油样黑便,不成形,每次约50-100ml左右,伴恶心呕吐,呕吐为胃内容物,无头晕乏力,无胸闷胸痛,无呕血,无皮肤瘀点瘀斑,无呼吸困难等不适。当日至街道卫生中心就诊,予以可乐必妥抗感染,止泻补液等对症治疗,患者腹痛稍缓解。次日患者腹痛加重,位于脐周,伴大汗,有黑便2次,带少量鲜血,遂于今日至我院门诊就诊,查大便:黑色糊状,粪隐血血红蛋白 强阳性,血常规:白细胞11.3*10^9/L,红细胞3.83X10^12/L,血红蛋白118g/L,细胞比积 36.0%。为进一步治,拟“上消化道出血”收治入院消化内科,入院后行胃镜检查,提示:幽门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可能,食管炎。病理:(胃窦+幽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及轻度不典型增生。 上腹部CT:胃窦部胃壁增厚伴溃疡形成,局部胃周脂肪间隙模糊伴淋巴结,新生物可能。故转入我科手术治疗。

查体 辅查

查体:神志尚清,皮肤巩膜无黄染,腹部平坦,未见明显胃肠型及异常隆起,全腹软,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余无特殊。辅查:血常规示白细胞 9.3 *10^9/L ,红细胞 3.63 X10^12/L ↓,血红蛋白 112 g/L ↓,细胞比积 33.6 % ↓,血小板 187 X10^9/L ,中性细胞百分比 75.1 % ↑;肝功能:总蛋白 63 g/L ,白蛋白 43 g/L ,白/球比例 2.2 ,谷丙转氨酶 52 U/L ,谷草转氨酶 39 U/L ↑,线粒体谷草转氨酶 11 U/L ,尿素 9.3 mmol/L ↑;肿瘤指标:正常;凝血未见异常;腹部CT提示:1.胃窦部胃壁增厚伴溃疡形成,局部胃周脂肪间隙模糊伴淋巴结,新生物可能,建议内镜检查。2.胰腺萎缩,伴脂肪浸润。3.结肠腔内高密度影,内容物?请结合临床。胃镜报告检查报告:幽门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可能食管炎。CT报告检查报告:下腹部增强CT未见明显异常,请结合临床,必要时随访。普放报告检查报告:双肺纹理增多,请结合临床。胸部 CT报告检查报告:1.两肺轻度肺气肿,右下肺坠积效应,请结合临床随访。2.左肺下叶少许索条灶。3.纵隔内小淋巴结。胃镜病理检查报告:(胃窦+幽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及轻度不典型增生,请结合临床。

诊断 处理

术前诊断:胃幽门管溃疡出血,狭窄,恶性肿瘤不能除外。 治疗: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全麻下行胃大部分切除+毕II式吻合+粘连松解术。进腹后探查:肝脏、腹膜、盆腔、肠系膜上血管根部及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肿块位于胃窦占据整个十二指肠球部。4×4cm大小。向后毗邻胰腺表面。拟行胃癌根治术,D2。术程顺利,术中出血少,未输血,标本及淋巴结送病理,病人安返。术后予对症治疗,恢复佳。术后病理: 胃 标本类型:根治性胃部分切除标本,胃大弯长12CM,小弯长9CM 肿瘤部位:肿瘤位于胃窦后壁,距上切6.5CM,距下切0.5CM,大小:4×3CM 大体类型:溃疡浸润型 组织学类型:低分化腺癌 肿瘤浸润深度:浆膜外 血管浸润:(+),淋巴管浸润(-),神经周围浸润(+) 切缘:上下切缘均未见肿瘤浸润 区域淋巴结: 以下均未见癌转移: 胃小弯LN 0/3枚,胃大弯LN 0/8枚 ,(13P淋巴结):淋巴结0/3枚(见病理号2015-42135) 肿瘤旁病变:浅表性胃炎 淋巴结免疫反应状态:SH(+),PH(+),GH(+) 肿瘤间质反应: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反应(+),纤维组织增生反应(+)(胃):低分化腺癌,侵及全层达浆膜外脂肪组织。肿瘤组织免疫酶标记结果:CK(+),EMA(+),CK19(+),PGM-1(组织细胞+),KP-1(组织细胞+),LCA(-),CD38(-),CD138(-),CK7(+),CK20(-),Villin(+),Ki-67(5%+),CAM5.2(+),Her-2(0+)。 术后诊断:胃窦癌(T4N0M0),低分化腺癌。

随访 讨论

随访:患者自述无明显恶心、呕吐等不适,一般情况良好。神清,两肺呼吸音清,未及明显干湿啰音。腹软,无明显肌紧张,无压痛、反跳痛。伤口愈合佳。 讨论:此患者术后诊断为T4N0M0,进展期低分化胃癌,属预后较差类型,且HER2阴性表达。目前晚期胃癌尚无标准化疗方案。胃癌中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紫杉醇类、铂类、氟尿嘧啶类、蒽环类、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等。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患者术后的辅助治疗方案??术后的辅助化疗方案?是否还有其他治疗方案?不知大家有没有更好的建议?

发布于 16-01-12 11:34

12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