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乳腺粘液癌术后复发转移病例一例

冯医师   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
肿瘤 淋巴结肿大 右乳肿块

主诉 病史

主诉:发现右侧乳腺肿块2年余,迅速增大2月 病史:患者女,29岁,发现右侧乳腺肿块2年余,迅速增大2月,无乳头溢液; 未婚未育,家族史中无类似病史。

查体 辅查

主要体征:右乳房隆起,皮肤外观正常,右乳头无内陷;触诊可扪及大小约10cm×8cm巨大肿块,占据整个右乳房,表面呈结节样、质硬,无压痛,界尚清,与表面皮肤、胸壁无明显粘连,尚可推动,右腋下可及大小约30mm×25mm肿大淋巴结,边界清楚,与周围无明显粘连,可推动。 彩超(2011-6-15):右乳见一巨大混合回声包块,约100×55mm大小;右侧腋下见大小约29×26mm低回声团,提示:右侧乳腺巨大混合回声包块、右侧腋下淋巴结增大(纵横比失调,转移性病变可疑)。 胸片、腹部彩超均未发现可疑病灶。

诊断 处理

右乳肿块穿刺活检病理:(右乳)送检穿刺组织,镜下乳腺组织中见粘液湖,湖内漂浮少量上皮细胞团,细胞异形性不明显,结合临床考虑为粘液癌。免疫组化:ER(++)、PR(+)、c-erbB-2(-)、P53(+)、EGFR(-),Ki67约30~40%肿瘤细胞阳性(见图片); 患者要求手术,遂行右乳癌改良根治术。 术后病理:(右侧)乳腺粘液癌(肿瘤大小12×8×6cm),根治标本切缘、基底部未见癌组织浸润;送检腋窝淋巴结见癌转移(1/21)。免疫组化:ER(++)、PR(+)、c-erbB-2(-)、P53(+)、EGFR(-),Ki67约30~40%肿瘤细胞阳性。 治疗:AC×4序贯T×4,共8周期,之后予以放疗及内分泌(TAM)治疗。 术后患者未定期复查 术后2年8个月,患者出现胸闷气促,逐渐加重。 复查胸片:1 右侧胸腔积液(大量);2 左肺多发病变,结合病史多考虑转移性病变。 复查胸腹部CT:1.两肺、两侧胸膜、心包及纵膈、两肺门淋巴结、肝脏广泛转移;2.右侧大量胸腔积液并右肺膨胀不全;左侧少量胸腔积液;3.右肾囊肿。 复查彩超:右侧肺中下部见小片状腋性暗区,深度约14mm;肝内见多个异常回声,较大一个大小约41×38cm,未见卫星结节,提示:双侧胸腔积液(右侧大量);肝脏多发占位性病变,考虑转移癌。 肝穿刺活检病理:乳腺转移可能性大;免疫组化:ER 90%阳性、PR 70%阳性、c-erbB-2(-/+) 继续治疗:予以GX、NP方案化疗未见明显疗效,予以诺雷得+阿那曲唑治疗后患者持续胸闷气促、乏力,但症状明显改善,复查:CT、B超均提示肝脏结节变小(见图片) 再予以换药:抑那通+依西美坦+依维莫司(5mg),患者胸闷气促、乏力逐渐减轻(自我感觉好) 2015.08.20 CA153 2007.90U/mL (参考值小于31.30) 2015.09.29 CA153 1295.20U/mL 2015.10.27 CA153 1093.80U/mL 依维莫司剂量维持5mg/d,因间断口腔溃疡,并自身经济情况,一直未加量; 目前情况:胸闷气促、乏力明显改善 肝功(2015-10-27 ):TBIL 7.5umol/L,ALT 12U/L,AST 22U/L,ALP 115U/L 无骨、脑转移依据 胸腹、盆腔CT(我院,2015.10.28) 双侧胸腔弥漫性包裹性积液,肺组织压缩、体积变小,残存肺组织内多发小结节状高密度影,其一大小约0.7*0.6cm,双肺门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其一右肺门病灶大小约1.1*1.0cm;增强示部分胸膜局限性、结节状增厚,病灶呈轻度强化,包裹性积液间可见条状强化 纵隔无占位性病变,无淋巴结肿大; 肝脏多发小片状低密度影,大小约4.7*4.5cm; 右肾中部一小圆形低密度影,直径约1.1cm; 子宫、双侧附件区未见异常包块。腹腔未见积液。

随访 讨论

患者为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目前情况有所改善,拟继续目前治疗,大家可以讨论还有无其他建议!

发布于 15-12-21 21:16

32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