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66岁,因“摔伤后左手肿痛、流血,活动受限2小时”入院。患者2小时前骑摩托车时不慎摔伤后感左手掌疼痛不适,伴活动受限,就诊外院照片示:左手第4、5掌骨骨折,建议行手术治疗,患者转入我院。受伤以来无昏迷、胸闷、心悸不适,大、小便正常,精神良好。
查体:左手肿胀,皮肤青紫,压痛明显,可扪及骨擦感、闻及骨擦音,左手背侧第5掌指关节处可见一长约1.5cm斜行皮肤伤口,皮肤对合可,伴渗血,可见小指背部肌腱大部分损伤。左小指背侧可见一长约2.5cm纵行伤口,皮肤对合欠佳,伴渗血,左小指活动可,肢端血运及感觉可。左小腿中段稍肿胀、青紫、压痛,未扪及骨擦感、闻及骨擦音,无反常活动。余肢体无明显异常。 辅查:x线:左手第4、5掌骨骨折,左小腿未见异常
诊断:1、左手第4、5掌骨骨折2、左小指伸指肌腱大部分断裂3、左手软组织挫裂伤4、冠心病
掌骨骨折的治疗原则 既要充分固定又要适当早期活动,有利于手功能的恢复。对于未受伤手指绝对不能固定,以保证其他手指的活动。骨折必须正确复位,不能有成角、旋转、重叠移位。每个手指单独屈曲时指尖均指向舟骨结节。如复位后屈曲手指、其指尖指向来舟骨结节的桡或尺侧,则说明骨折有旋转或侧方成角畸形,必须予以纠正,否则骨折愈合后将造成握拳时的交叉手指。开放性骨折,首先要争取伤口一期愈合,同时注意对骨折的正确整复。对掌、指骨及腕骨骨折、脱位,大部分用闭合复位外固定疗法。手术的指征:开放性骨折、脱位和骨折脱位的病例,一期清创复位,内固定,闭合伤口。关节面有移位的、不易复位的或不稳定骨折伴或不伴半脱位和脱位者;不易复位的不稳定的骨干骨折;关节侧副韧带的完全性撕脱骨折,造成关节不稳定者,特别是韧带附着于关节面的大块或在关节面上撞击的骨折块;侧副韧带止点的完全性撕脱,造成关节不稳定,特别是拇指掌指关节、食指掌指关节桡侧,示、小指近侧指间关节受累时;不易复位的不稳定的脱位或骨折脱位;为了取出异物或在关节内的游离骨块,由于它可能造成感染、窦道或关节面不平;闭合性损伤合并手部间隔综合征,为了防止软组织缺血、坏死造成手内在肌挛缩而需减压的同时作骨折内固定;不易复位或不稳定的骨骺板分离。 外固定时间 无移位的稳定的掌、指骨骨折.外固定10一14天即可作轻度的主动活动。而无移位的关节内骨折,在固定2周开始活动时,最好经常通过x线检查密切观察关节面平整情况。稳定的指骨骨折、脱恢复位后,固定2周。掌骨骨折及不稳定的指骨骨折固定3周去外固定后2—3周内用健侧手捏住患指骨折部位,作主动活动。对于切开复位内固定者,如内固定坚强、稳定,则术后不用外固定,否则做1-2周的外固定。 内固定方法 1.克氏针内固定 适用于近、中节指骨初掌骨横断骨折。克氏针内固定的技术方法从操作的简单性、准确性和对骨折的稳定性三方面来评价,以切开逆行交叉针固定为宜。切开逆行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技术的注意事项:①指骨骨折选用直径为0.89-1.14mm的针、掌骨骨折选用直径为1.37mm的针,针的两端均为尖的菱形。②骨折平面至少距关节25px,骨折类型为横断或短斜。③克氏针与骨干的角度以30°- 45°为宜。④克氏针不能通过关节和伸屈肌腱。⑤在远侧端逆行打克氏针时,为了防止克氏针在髓腔内壁滑动,可用粗的注射针头作引导,针头的斜面要对向骨皮质的内壁。在逆行打入两根克氏针后,将骨折对位.此时将针顺行打入近侧端。在第二根克氏针打入时,助手一定要将骨折部作纵向推挤,以免第二根针通过近端骨皮质时,因反作用力的因素而导致骨折端的分离。⑧术中最好在手术台上拍摄x线片,以证实骨折对位及克氏针位置是否恰当。⑦克针尾部留在皮外,并弯成钩状,以免术后因肿胀而使针尾滑入皮内,造成感染。对于多发掌骨骨折作克氏针内固定时,还要考虑到掌横弓的排列。每一掌骨用1根克氏针作髓内固定,在骨折线的远端另用1根克氏针横行固定相邻之掌骨。若第二至五拿骨均有骨折时,则第二至三掌骨与第四至五掌骨分别用克氏针横行固定,这样既增加了骨折部的稳定性,又兼顾了掌横弓的排列。 2.钢丝内固定 适用于近、中节指骨和拿骨骨干横断骨折。在骨折线的两端平行地用克氏针钻孔后、用26号、28号钢丝作环状拧紧,对横断骨折的稳定性比克氏针好,且能使骨折端紧密接触,克服克氏针内固定可能出现的断瑞间隙。但它的不足之处是暴露范围广,需作两次手术取出钢丝1枚克氏针斜形固定加钢丝内固定。 3.微型钢板、螺丝钉内固定 直的钢板适用于掌骨及近节指骨干损形或短斜面骨折;“L”型或“T”型钢板适用于关节内骨折;手指近侧指间关节或拇指指间关节的髁骨折可用一个螺丝钉内固定;掌、指骨干大斜面或螺旋骨折,其骨折线长度为骨干直径2倍以上者用两枚螺丝钉内固定。近节指骨的直径与螺丝钉的直径比例以25:1为合适。。对于皮肤有捻挫伤或多发骨折,由于软组织损伤较严重,手术暴露的范围太广,容易增加感染的机会。 4.Herbert螺丝钉内固定 是一种松质骨加压固定的新型螺丝订,由Herbert设计,于1977年开始应用在临床上,于1984年首次发表。该螺丝钉的特点为两端有螺纹,中间无螺纹,头部无螺帽、直径为4mm,长度为16—30mm,分成几个规格。原设计应用于腕舟骨骨折,因为腕骨的表面有很大的部分为软骨,其他内固定要损伤关节面,只有克氏针造成的损伤最小,但稳定性差,而Herbeert螺丝钉可以埋入软骨下,起到加压作用,并允许早期活动关节,外固定平均使用4同,有的甚至可不用外因定,亦不必做二次手术取出螺丝钉。目前其适应证已扩大至头状骨骨折,手指末节指骨干横断骨折,指骨熙大块骨折以及三角骨、钩骨、大多角骨骨折等。 外固定支架 国内外有多种形式,其功能不外乎固定、牵引、骨延长及加压。有的还具有在持续牵引状态下的活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