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剖宫产发生全脊髓麻醉一例

黄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剖宫产

主诉 病史

连续腰麻可以提供良好的分娩镇痛。全脊髓麻醉是其中一个比较罕见的并发症,《Int J Clin Exp Med》在2014年8月刊登了以下一例: 一名29岁的初产妇因临产收入院,诊断为“1.胎膜早破(8H)2.宫内感染?”。该产妇身高1.62m,体重75kg,无困难气道,既往史无特殊。患者要求顺产及分娩镇痛。病人基础血压122/72mmHg,心率90次/分,呼吸19次/分,给予林格500ml静滴。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主麻行CSA:病人右侧卧位,于L3-4旁路入针,于蛛网膜下腔注入 sufentanil 2ug 及 0.5% ropivacaine 2mg后置管,置管长度4cm。5分钟后,病人未诉不适,且镇痛效果理想。然后用生理盐水把ropivacaine 50mg 稀释成50ml,以2ml/h持续泵注。 8h后,患者因分娩不顺及出现可疑胎儿窘迫被迫行紧急剖宫产术。此时患者体温38.5℃,血压110/70mmHg,心率 81次/分,呼吸16次/分。此时为17:45——交接班的时候。夜班医生接班后误以为置的是硬膜外管。由于测试T10平面有针刺感,故该医生在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后,30s内注入0.5%ropivacaine 8ml,病人生命体征平稳。当病人改为仰卧位后,予以病人4L/min的面罩吸氧。17:50分,病人开始感到不适,出现呼吸困难和恶心。重测平面在T4水平,血压降至69/40mmHg,心率100次/分,呼吸20次/分,SPO2 100%。立即静注苯肾100ug,万汶500ml快速注入。血压回升至115/80mmHg,心率70次/分。17:52,顺利产出一女婴后(Apgar评分1’-9分,5’-9分,10’-9分),产妇血压降至60/40 mmHg,故以100ug/min的速度静注苯肾,血压维持在90/50mmHg。后通过沟通得知管置于蛛网膜下腔。18:10,病人诉双臂有麻木感,精神淡漠。在保持自主呼吸情况下给予面罩通气,参数为 VT 90ml,f 22/min。针刺感消失平面最高达C2水平。此时病人仍可通过面部表情与医生交流。通过面罩辅助通气,病人SPO2一直维持在95%以上,气道压在15cm以下。此时上级医生在做全麻的准备。 18:20,病人出现寒战。瞳孔大小正常,且对光反射存在。此时潮气量 110ml,呼吸18/分。静推 ramosetron 0.3mg ,tramadol 50mg后,潮气量升至250 ml/min。 18:40,血压128/68mmHg,生命体征恢复平稳。停止苯肾的输注。19:20,手术结束,病人能够自主活动颈部,对答清晰。血压98/58mmHg,心率 104次/分。潮气量恢复至500ml/min,针刺感消失平面降至T2。病人送恢复室,一小时后,阻滞平面降至T10,未诉不适后安返病房。蛛网膜下腔管置管后24h被拔出。病人3天后顺利出院。 讨论:当局麻药以数倍常规剂量注入蛛网膜下腔时,可出现异常广泛阻滞,即“全脊髓麻醉”(TSA),最常见于硬膜外麻醉时不小心穿破硬膜的情况。 高位神经阻滞是麻醉相关的孕妇常见死因。其中,2/3的高位神经阻滞常由硬外麻时意外穿破硬膜所致。 典型的全脊麻表现可在注药后数分钟内出现,包括:血压下降,呼吸暂停,意识丧失及心脏骤停。但有时候表现并不典型且很难识别,上例中的病人在注药后25分钟才出现窒息,且瞳孔并没有扩大。 全脊麻的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与局麻药的类型和剂量有关,例如 0.75% bupivacaine 的平均持续时间为1.5~3h。 据文献记载,椎管内麻醉中ropivacaine的ED50为16.7mg,ED95为26.8mg。上例中,该孕妇在初始剂量的基础上多加了 40mg ropivacaine。该累计剂量可能不足以导致瞳孔扩大及意识丧失。 无论产科还是其他科室,持续腰麻(CSA)都是一种很有效的镇痛和麻醉方式。该技术应用于产科已有70多年。可能的并发症包括:腰麻后头痛及神经功能缺损等,但都十分罕见。 上例中,第一个错误在于以为管置于硬膜外腔。我们应该确认置管的地方。尽管CSA对于分娩镇痛和剖宫产均有效,但仍需要仔细的管理;第二个错误在于在注入全量前没有注入试验剂量。试验剂量应小于3-5ml,且如果病人体位改变,则应该重注试验剂量。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161603/

发布于 15-01-29 23:29

1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