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小剂量阿司匹林的15个常见问题和答案都在这里

魏医师   河北省赵县人民医院
冠心病 胃出血 出血倾向
药评中心  1、为什么必须进行用药交代? 无论国产还是进口阿司匹林,都可引起致命的胃出血和脑出血。数以亿计的患者正在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必须进行用药交代,而且应规范化。 阿司匹林用药交待(纸质或口头): 肠溶片应餐前服用;当出现上腹不适或身体有出血表现时,请及时就诊;注意粪便颜色变化,当出现血便,或黑便时,请及时就诊;每1~3个月定期检查粪便潜血及血常规;用药期间禁止饮酒。 2、阿司匹林最低有效剂量是多少? 市场上有25mg、50mg、100mg不同规格的阿司匹林,说明书用法差异很大。 通常情况下,阿司匹林预防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最低有效剂量为75mg/d,缺血性卒中一级预防的最低有效剂量为50mg/d。 3、何时服用最好,早上还是晚上? 清晨血小板更活跃,心血管事件高发时段为6:00~12:00点。 肠溶或缓释阿司匹林口服后需3~4小时达到血药高峰,睡前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更好地抑制清晨血小板功能;若每天上午服药不能对事件高发时段提供最佳保护。 但是,没有随机临床对照研究证实睡前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更多减少心血管病事件,而且阿司匹林一旦生效,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是持续性的,不必过分强调固定某一时辰服药。 4、偶尔忘记服用阿司匹林怎么办? 体内每天约有10%~15%的新生血小板,故需每天服用阿司匹林以保证新生血小板功能受到抑制。 偶尔一次忘记服用阿司匹林,体内仅15%的血小板具有活性,对于抗栓作用影响不大。不需要在下一次服药加倍剂量,过量服用阿司匹林不良反应会增加。 5、高血压患者,什么时候才可服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引起颅内出血绝对风险仅为0.03%。 但是,高血压患者长期应用阿司匹林时,需在血压控制稳定(<150/90mmHg)后开始应用,以避免颅内出血风险增加。 6、溃疡病史患者,如何服用阿司匹林? 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禁用阿司匹林;有溃疡病病史的患者,需检测和根除幽门螺杆菌(Hp)。 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若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需联合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PPI),或法莫替丁等H2受体拮抗剂等。 7、PPI提高胃内pH值,会不会影响肠溶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肠溶片在碱性肠液中才能溶解。 PPI使胃内pH值明显升高至4左右,仍为酸性环境。联用PPI不会影响肠溶阿司匹林的释放与安全性。 氯吡格雷属于前体药物,需要经CYP2C19代谢为活性产物才能发挥抗血小板作用。氯吡格雷应避免与CYP2C19抑制剂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合用。 8、为什么要慎重选用解热镇痛药? 布洛芬与阿司匹林共同作用于COX-1结合位点,可产生竞争抑制,而影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效应,因此须与阿司匹林至少间隔5小时。 对乙酰氨基酚对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无影响。 9、拔牙时,是否需要停用阿司匹林? 牙科手术,如简单拔牙无需停药,尤其是血栓风险高的患者。复杂的牙科操作可能需要停药。 10、发生牙龈出血和痔出血如何处理? 出血轻微,可不中断治疗情况下进行适当的局部处理。 如果局部处理使出血完全控制,则不需要停用阿司匹林。严重痔出血者应暂停用阿司匹林,积极处理原发病。 患者需要及时就医! 11、发生皮肤淤斑如何处理? 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过程中出现皮肤淤斑,应监测尿、便潜血、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聚集力。同时注意有无其他脏器出血倾向。 若无明显异常,可严密观察皮肤出血情况的基础上继续使用阿司匹林或酌情减量;若出现血小板减少,考虑停用阿司匹林。 12、阿司匹林会加重痛风吗? 阿司匹林(<2g/d)减少尿酸排泄,升高血清尿酸水平,增加痛风复发风险。 高尿酸血症或痛风患者,首先针对原发病积极治疗;阿司匹林并非禁忌,但应该监测尿酸的水平。 13、阿司匹林会加重哮喘吗? 服用阿司匹林数分钟或数小时后诱发的哮喘称为阿司匹林哮喘。 约半数以上阿司匹林哮喘患者伴有鼻息肉和鼻窦炎。有哮喘病史的患者,应该个体化评估是否可以服用阿司匹林,多数患者在缓解气管痉挛治疗基础上可以使用阿司匹林。 14、阿司匹林对哪些血栓性疾病预防效果差? 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药物,主要用于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对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心腔内血栓形成抑制作用较弱。 房颤相关卒中绝大多数为心房或心耳形成的血栓脱落栓塞导致的缺血性卒中/TIA,应该首选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不伴有冠心病的心力衰竭患者,阿司匹林的获益不明确。心力衰竭患者伴有房颤、栓塞病史、心腔内血栓形成等,也应该给予抗凝治疗。 15、哪些病患者,应使用阿司匹林? 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和急性期稳定后的二级预防,包括: 具备中高危因素的一级预防人群(10年心血管病事件风险>10%)。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稳定后(通常12个月)。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通常12个月,取决于是否植人支架及种类)。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 外周动脉疾病。 缺血性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生物瓣膜置换术后(3个月后)。 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后(6个月后)。
发布于 18-11-22 07:42

0 个评论

暂无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