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早期胃癌(EGC)定义

刘医师   山西杏花汾酒集团公司职工医院
早期胃癌 胃癌 肿瘤
1962年,日本内镜学会最早提出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的概念,即指肿瘤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不论淋巴结转移与否。同年6月,日本胃癌研究会制订的《胃癌处理规约》中纳入了此概念。日本癌研有名医院的胃癌诊治例数为日本之最,1949—1979年间胃癌手术病人7220例,其中1278例(17.7%)被证实为EGC,包括178例同时性多发EGC。之后,日本EGC发病率从20世纪50年代的约2%逐渐增长到20世纪80年代的30%,即伴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而增长。20世纪50年代,EGC往往是在因良性溃疡行胃切除术的标本中偶然发现的,随着1950年引进胃内照相机,1953年实施普查及1954年应用气钡双重造影技术,EGC的诊断率逐步提升,而1962年临床投入使用胃十二指肠纤维镜,以及1964年实现经纤维镜行组织活检,更是给EGC的诊断率带来了质的提高。EGC的概念提出后在临床广为应用并延续至今充分说明其具有合理性,定义本身与TNM分期系统中的Ⅰ期胃癌不尽相同。“不论淋巴结转移与否”是临床诊断水平的写实,因EGC的淋巴结转移在其概念提出时没有满意的诊断方法(如果有,定义可能会不同),而现今仍是如此。此定义范围内的EGC病人是胃癌人群中预后最好者,5年存活率达90%以上。但也同时反映出EGC中仍有一部分病人尚难获得治愈,其中淋巴结转移无疑是主要的高危因素,而肿瘤浸润深度、大小、病理学分化类型及脉管癌栓、神经侵犯以及相关治疗的合理性等也都有一定相关性。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癌症筛查的推广,EGC的检出率逐年提高。日本和韩国较早实施了基于本国人群的胃癌常规筛查,日本EGC的检出率于2002年达到49.7%,而韩国已由2009年的57.6%提升至2014年的61.0%。我国EGC筛查工作开展并不理想,但是近年临床EGC的检出率增加的趋势也较为明显,根据中国胃肠肿瘤外科联盟近3年的数据,我国外科诊治胃癌人群中EGC的检出率已接近20%。而临床诊治技术的不断提高正在进一步改善着EGC的疗效,此领域的研究重点已倾向于更加注重病人的生活质量,在保证长期存活率的前提下力争微创。治疗方式趋于多元化,逐步向个体化靠近。在传统胃癌开放手术基础上,原发灶切除及淋巴结清扫的要求都进行了改良,缩小了手术范围;保留功能手术也相继被提出,以期进一步改善病人生活质量。随着腹腔镜技术在胃癌治疗中应用的普及,原EGC开放手术的各种术式基本均可在腹腔镜下完成。与此同时,以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为代表的内镜治疗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EGC治疗方式的发展。
发布于 18-11-19 16:09

4 个评论

发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