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硝酸酯类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扩血管药物,广泛用于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等疾病的治疗,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药虽是好药,但如果我们不能了解其“习性”,往往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硝酸酯类药物除具有大家熟知的头痛、低血压等不良反应,耐药恐怕是我们最常遇到,但最容易忽视的问题。下面我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硝酸酯耐药这点事。
01
硝酸酯类药物耐药特点和机制
硝酸酯耐药是指连续用药后引起的血液动力学和抗缺血效应的迅速钝化或消失,可分为假性耐药、真性耐药及交叉性耐药三类,分类不同相应的机制也不一样。
表1.硝酸酯类药物耐药特点和机制
02
如何应对硝酸酯类药物耐药呢?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原因,就像佛曰:万事都有因果。硝酸酯类药物机制比较复杂,并且尚存在未完全阐明之处,因此目前应对策略主要针对现有机制和学说而言。
表2.硝酸酯类药物耐药应对策略
但临床上预防硝酸酯耐药最可靠和使用最普遍的方法是24h血药浓度偏心分布即偏心给药。简单来说就是24h中至少有10h无硝酸酯浓度或低硝酸酯浓度。具体给药方案如下(表3),普通平片给药时间间隔6~8h,缓释片每日给药一次。
表3. 应对硝酸酯耐药的偏心给药方案
当然,在硝酸酯类药物处于无浓度或低浓度时期,如患者出现心绞痛等症状,可加用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预防心绞痛和反向调节效应。
另外,我们不能过度注关注耐药,而忽略患者病情。研究发现如出现硝酸酯药物耐药,通过增加剂量也可达到疗效。因此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等危及情况下,不应按照偏心给药方案,而应根据临床效果调整药物剂量。
综上,对于硝酸酯类药物来说,耐药很普遍,在决定给药方案时需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如患者病情稳定,可予偏心给药方案,既可保证疗效,也可减少费用并降低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但对于病情危重患者则不应过度考虑耐药问题,可通过增加药物剂量或联合其他药物解决当前情况。总之,要灵活使用此类药物方为上策。
下载或打开 医联APP 查看完整评论
立即下载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