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过去称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就是没有萎缩的慢性胃炎。
反映了胃黏膜浅层有淋巴细胞或浆细胞浸润,而深层的胃腺体正常。根据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浅表性胃炎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有无伴有急性活动等。
但胃黏膜的炎症程度与患者的症状轻重无正相关,治疗需结合患者的症状进行用药。
二、萎缩性胃炎
除了胃黏膜有炎性细胞浸润,还可见胃腺体部分或完全消失,胃黏膜变薄,其分泌胃酸、胃蛋白酶原功能减退,消化功能受损。依胃黏膜腺体减少程度分为轻、中、重。
胃腺体萎缩的同时,胃小凹深部的上皮增生形成腺体并可发生肠化生,或形成息肉,甚至癌变。
胃黏膜萎缩可以是局灶性的,也可以是弥漫性的。前者是长期慢性炎症引起,后者更与年龄有关的老化。
当萎缩发生于胃的幽门部(胃窦),而胃体、胃底黏膜较少累及时,仍保留着泌酸功能,所以临床上有些萎缩性胃炎病人仍会有泛酸烧心的症状、仍可以合并糜烂溃疡这些酸相关性疾病,可以得到合理解释。
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疾病,就是说其发展为胃癌的可能性比正常人增高,当然不一定会发展成胃癌。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胃癌,是胃癌的一般发展过程。因此,萎缩性胃炎不必惊慌,但需胃镜定期随访。
三、什么是肠化生
胃黏膜上皮的形态和组织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变成类似于小肠或大肠的上皮。
肠化生又进一步又可分为五种亚型:
➤完全性小肠化生;
➤不完全性小肠化生;
➤完全性大肠化生;
➤不完全性大肠化生;
➤混合型化生,可同时具有小肠和大肠化生。
依据病变程度可分为轻、中、重。
小肠型化生与小肠黏膜的细胞相似,分化较好,常见于包括慢性胃炎在内的各种良性胃病,且随着炎症的发展化生加重,故认为小肠型化生可能属于炎症反应性质,不是胃癌前病变。
大肠型化生,上皮分化相对较差,在良性胃病中检出率很低,只有11.3%,但在肠型胃癌(是最主要的胃癌类型)旁的黏膜中检出率高达88.2%,说明大肠型化生与胃癌关系密切。
肠化生伴随于胃黏膜的萎缩,是公认的胃癌癌前病变,目前的研究认为,不完全性肠化生、大肠型肠化生容易发生癌变,小肠型肠化生一般不会癌变。
轻度肠化生比较常见,提示胃黏膜损伤,常见于慢性炎症。在中、重度肠化生中,不完全性和大肠型的肠化生比率增高,因此,中、重度肠化生需胃镜定期随访。
下载或打开 医联APP 查看完整评论
立即下载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