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药品、器械的控费举措,力求压缩药品、耗材水分,降低药占比,由此可以看出有关部门对于医疗领域改革的决心。2017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总体降到30%左右,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降到20元以下。2017年9月31日前,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
一,药占比为何如此重要?
所谓“药占比”是指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在通常情况下,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药品收入(不含中药饮片)/(医疗收入+中药饮片外的药品收入+其他收入)。降低药占比旨在降低虚高的药品价格,改变以药养医的现状,降低民众的医疗费用。
二,药品与耗材:“摁下葫芦起了瓢”。
欲降低药占比,直观的方式无非就是降分子(降低药品收入),升分母(升高医疗总收入)。
三,过去药品收入是医院收入的重要来源,在推行药品零差价并统一招标,医生绩效不与处方挂钩后,理论上计算得到的药占比应该是下降的,这也是监控医生合理用药的一个简单的逻辑。政策需要推行,自负盈亏的医院要保证稳定的收益和运营资金。在降低药占比的同时,医院会通过出台监控和管理制度,干预医生的开药行为。在另一面却会通过多开检查和使用卫生材料增加总体医疗费用,达到增分母降低总药占比的效果。
四,降“药占比”困局。
在医院降药占比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1, 指标制订粗放,未考虑科室差异。
各科情况与疾病病种均不同,对药品的需求也不一样,如果医院仅考核药占比,不区别对待不同科室,会影响医生的临床决策。
2, 患者的就医用药习惯难改变。
部分县级及基层医院以开药为主要服务,药占比考核会影响医院的服务内容,少开药、多检查,导致患者不满或流失。
3,医生挑选患者。
过分严厉的药占比考核,会影响医生的诊治策略,不愿意接诊用药量大的患者,可能出现推诿患者的现象。
4,处方存在外流风险。
药品零差价以后,医生有控制药占比的压力,又要兼顾治疗效果,可能会引导患者门诊看病,药店取药,存在医疗安全隐患。
5,替代药品效果存疑。
对于用量较大的药,医生可能采取同类廉价药代替以降低药占比,影响临床治疗的效果。
五,耗材降价,比药品更难
在取消药品加成后,进一步取消医用耗材加成并没有那么简单。
1,技术进步,成本增加。
新技术、新设备、新手术的广泛应用,使耗材的成本在客观上即是上升的,不为政策的控制所变化。
2,高值耗材价格垄断。
国产高值耗材的质量尚有进步空间,进口高值耗材具有价格垄断优势,价格弹性小。
3,患者开始追求品质。
部分患者追求更高品质的卫生服务和卫生资源,导致医疗器械和卫生材料费用有所上升。
4。大病重疾存在刚需。
大病重疾是医疗检查和卫生材料消耗的主力,面对患者的刚性检查需求,缺乏降低耗材使用的弹性。
5,药品、耗材的控费可谓大刀阔斧,但这些手段能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困境,还有待时间验证。
下载或打开 医联APP 查看完整评论
立即下载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