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蒋大介
历任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教研室副主任,神经病学研究所副所长等,著有《神经外科手术学》和实用神经外科手术学等。自行研制很多神经外科手术器械,我国立体定向研发和使用第一人。手术精湛,才华盖世,桃李如云。
与陈公白教授合作编著中国第一本《神经外科手术学》 和实用神经外科手术学 等著作,1964年就自己制作了国内第一个立体定向头架。著名的神经外科手术机械设计和改造专家(自己精通车 钳 刨 铣),50年代成功研制出神经外科手术使用的明胶海绵,以后又成功研制电动开颅钻,和大型脑立体定向仪。70年代后致力于脑显微手术器械的研究,设计和革新了头部固定架 固定脑压板 冷光源显微吸引器剥离子 。以后随着CT和MRI的应用,自己设计制造出国内第一台能同时用CT MRI X线 定位的多功能立体定向仪。赵以成教授在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成立神经外科时,蒋大介与王忠诚教授分别任组长,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历任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教研室副主任,神经病学研究所副所长等。
2.赵以成
赵以成中国神经外科的先驱者和奠基人赵以成 1952 年他受国家卫生部委托在天津市立总医院成立了脑系科,开展神经外科工作并培养神经外科专科人才,主编和参加编写了神经内外科手册等书籍。
新中国诞生前,我国没有神经外科专科设置,亦没有神经外科专科医生,仅北京、上海等地几名普外科医生兼做一些神经外科手术。为了促进新中国神经外科专业的建立和发展,中央卫生部决定,在天津市立总医院组建脑外科,兼作神经内科工作。以赵以成 教授为代表的,包括苏瑛、李光等神经外科先驱成为了学科的奠基人,薛庆澄、王忠诚、方都、王宝华等人成为科室第一批精英力量。科内设有 60 张病床,并配有神经外科专用手术室,这是我国第一个神经外科专科病房。当年,手术量即达到每月 14~18 台。 1952 年天津医学院成立后,天津市立总医院更名为天津医学院 附属医院。
赵以成教授 (1908~1974) 是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先驱和主要创始人之一。 1934 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38 年获洛克菲勒奖学金赴加拿大 Montreal 神经病学研究所研修,师从世界著名神经外科专家 Penfield 教授。 1940 年回国后,仍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1952 年他受国家卫生部委托在天津市立总医院成立了脑系科,并担任主任工作。
1952 年,卫生部委托赵以成组织了全国第一个部办神经外科高级专科医师培训班。全国各地十余名青年医生在此学习,他们是曹美鸿 ( 湖南医科大学湘雅医院 ) 、陈守义、易声禹 (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 、 蒋先惠 ( 湖北同济医科大学同济医院 ) 、冯传宜、曾广义、丘褆光、孙文海、张政威、王以诚。早期来进修学习的还有李通(北京协和医学院)、李明权(铁路系统)、吴乐白(南京鼓楼医院)、禢祖荣(广东省医院)、熊德佐(重庆第三军医大学)、翟允昌(沈阳医学院)、左铁锵(沈阳军区总医院)、刘敏(西安市医院)、张政威(西安市中心医院)、李秉权(昆明医学院)、戈治理(西安医学院)、韩哲生(兰州医学院)、郭增璠(山西医学院)、赵仰胜(大连医学院)、张成(山东省立医院)、鲍耀东(苏州医学院)等。该部办进修班的早期学员遍及全国,完成学业后在当地创建了神经外科,并成为当地神经外科的创始者和著名专家教授。全国神经外科高级医师培训班至今已延续二十七期,共培养全国各地学员近 400 名为发展我国神经外科事业,输送了大量人才,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为落实天津市卫生资源调整的战略举措,缓解神经外科病人住院难及我科临床工作的巨大压力,我院还先后派出王宝华、罗涛、吴树智、赵克明、李健文、郑立高等主任分别到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第二中心医院和第二附属医院组建神经外科,为各医院输送了医疗骨干力量。
赵教授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在神经外科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国内外发表论文 50 余篇,主编和参加编写了《神经内外科手册》、《外科学》、《实用肿瘤学》、《实用神经病学》等书。为我国神经外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4 年 赵以成 教授不幸病逝,使我科的发展受到严重损失。文革后,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神经外科的发展迎来了新的高潮,神经外科在薛庆澄 教授的带领下取得了新的进步与发展。
3.王忠诚
王忠诚世界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中国神经外科第一人 。目前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和 段国升、史玉泉等几位国内神经外科的先驱一起 ,普及了中国神经外科学科。
王忠诚 世界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中国神经外科第一人。目前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山东省烟台人。先后在北京汇文中学,北京大学医学院就读。
和段国升、史玉泉等几位国内神经外科的先驱一起开创和普及了中国神经外科学科 ,在开始阶段很多医院的神经外科称为 脑外科。目前从业于神经外科的医生 都是他们的桃李。他们的医术 医德不仅为医学界人士景仰,而且得到国家和人民的极大赞誉。
4.薛庆澄
科技名人——薛庆澄,历任天津医学院神经外科主任、教授,天津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我国神经外科创始人之一。主编、参编了《神经外科学》等书籍。为神经外科专业培养了大批高级人才。
科技名人——薛庆澄,神经外科专家。男,1922年1月出生,河北省滦县人。1946年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学士学位。历任天津医学院神经外科主任、教授,天津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兼任天津市环湖医院名誉院长及北京医学院神经外科教授,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神经病学委员会、脑血管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天津分会常务理事,天津市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华神经外科》。《中国神经精神疾病》、《天津医药》、《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等多种专业学术刊物的总编、副总编、编委,曾任天津市政协五至八届常委,九三学社天津市委委员。 我国神经外科学开创者之一、著名神经外科专家薛庆澄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1991年10月23日18时40分不幸逝世,终年69岁。
是我国杰出的神经外科专家,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积极参与中国神经外科的创建和发展, 1952年协助我国神经外科创始人赵以成教授创建脑系科,自此为我国神经外科的发展辛勤耕耘4O余年。8O年代初,引进了CT扫描仪,使神经外科的诊断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从事脑瘤的研究工作,亲手治疗的脑病患者多达2000多例。潜心研究脑血管病的手术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编、参编了《神经外科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神经外科分册等7部专著,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O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21名、博士研究生8名。
5.史玉泉
史玉泉,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教授,终身教授。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神经外科学),《实用神经病学》第一、第二版,《神经病学新理论与新技术》,《沈克非外科手术学》第三分册,《神经外科手术学》及《外科手术图解》神经外科分册等大型参考书 为神经外科专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1944年国立上海医学院医本科毕业,历任上海中山医院外科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普外科主任医师,讲师、副教授。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教授,终身教授。曾在国内外神经病学杂志上发表论文120余篇。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神经外科学),《实用神经病学》第一、第二版,《神经病学新理论与新技术》,《沈克非外科手术学》第三分册,《神经外科手术学》及《外科手术图解》神经外科分册等大型参考书。为《黄家驹外科学》2-6版,《实用外科学》、《临床外科学》、全国大专院校统一外科学教材《外科学》第1-4版的神经外科分科主编。曾担任《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副总编、《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总编,《中华外科学杂志》、《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上海医学》、《上医大学报》及其他刊物共18种的编委、常委、顾问等职。1981年来共获卫生部科研成果甲等奖一项,乙等奖5项、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5项。
6.周良辅
周良辅,神经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1941年生,196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84年起任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1985年访问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院神经外科,任Fellow,并在MayoClinic、LaheyClinic、UCLA任访问学者。现任上海神经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神经外科急救中心主任、上海华山神经外科(集团)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复旦大学。
周良辅,神经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1941年生,196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84年起任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1985年访问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院神经外科, 任Fellow,并在Mayo Clinic、Lahey Clinic、UCLA任访问学者。现任上海神经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神经外科急救中心主任、上海华山神经外科(集团)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副所长、WHO)神经科学研究和培训中心副主任。同时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复旦大学和上海市卫生局专科学术委员、国际神经外科联合会委员、亚太神经外科协会执行委员、欧亚神经外科学会委员。担任美国Neurosurgery和Surgical Neurology、日本Neurologia Med.Chir和欧洲Neurosurg.Review杂志国际编委,《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国临床神经科学》、《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等杂志主编或副主编。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主编《现代神经外科学》、《神经外科手册》、《神经外科手术图解》、《神经外科鉴别诊断》、《颅底外科临床和基础》等十余部专著。已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34名,硕士15名。 获卫生部和中国医学论坛报杰出外科医生奖(1986)、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1988、1993、1994、2001、2004、2005、2007)、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1997、1999、2003)、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奖(1989、1994、1996、1998)、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奖(2002、2007)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990、1995)、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88)、卫生部全国先进工作者(1994)、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6)、上海市医学荣誉奖(1997)、光华医学奖(1998)和上海市优秀专业人才奖(2004)。
6.段国升
段国升教授是新中国神经外科的奠基者之一是军界神经外科第一人。尤其擅长火器伤诊治。为神经外科专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主编了《实用神经外科学》、《外科手术学·神经外科学卷》,参加撰写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神经外科卷》、《实用颅脑损伤学》等多部专著
著名神经外科专家段国升教授是解放军神经外科专业的创建人之一。2007年5月适逢段国升教授88华诞暨从医65周年,中华医学会为此隆重颁发了“段国升教授终生成就奖”。
段国升教授是新中国神经外科的奠基者之一。65年来,他在颅脑创伤、颅内肿瘤、脑血管病和脊柱脊髓疾病等的诊治及相关基础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他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科人才,为我军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段教授1919年出生,1942年毕业于辽宁医学院。历任沈阳军区总医院主治医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解放军神经外科专业组组长;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欧亚神经外科学会、国际外科学会会员;中华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的副主编或常务编委。1989年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称号,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多年来获全国、全军科技进步奖35项,为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段国升教授解放前夕在东北军区第一陆军医院(沈阳军区总医院前身)工作,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医疗组,承担颅脑火器伤伤员的救治工作。当时我国神经外科刚起步,对颅脑火器伤的治疗更是一片空白。面对着战场上送回的大批颅脑火器伤的伤员及周围神经损伤灼性神经痛这一当时神经外科界的难题,段教授与他的同事们凭借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实施了难度较大的胸交感神经切除术,灼性神经痛病人的疼痛明显缓解;治疗颅脑火器伤180例,仅3例死亡。当时这一治疗效果在国际颅脑战伤治疗界首屈一指。50年代初期,段教授负责组建沈阳军区神经外科。在缺乏先进的医疗设备、技术落后、术后死亡率高的情况下,他在国内率先采用第三脑室肿瘤切除、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恶性胶质瘤,使病人的生存期明显延长。在较短的时间内,该院神经外科成为军内、国内最早开展高难度手术的单位之一。
段教授工作中勇于钻研、大胆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60年代中后期,他调至解放军总医院工作,70年代初受命组建全军神经外科专业组并任组长,与王忠诚等老一辈神经外科专家一起主持制订了我国颅脑外伤诊断分类标准,促进了我国颅脑创伤整体治疗水平的提高。70年代,他先后开展了一系列高难度的手术,包括脑深部与第三脑室内肿瘤、血管畸形、脑动脉瘤夹闭切除术,颈段脊髓内肿瘤切除术,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术,神经束切断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与舌咽神经痛等等,并开展颅脑脊髓创伤综合治疗等课题的研究,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中较早应用显微外科技术。1976年唐山地震时有大批伤员脊柱压缩骨折引起截瘫,他采用新型的胸腔外法旁中线入路椎管侧前方减压术,使数百例截瘫伤员的肢体恢复了功能,并据此提出了“脊柱骨折压迫马尾神经者的神经功能较压迫脊髓者恢复率高,解除颈神经根受压可以改善手指功能”的新论点。经过长期观察实践,证明这种手术设计合理、疗效可靠,目前仍然是神经外科保留的常规手术。80年代起,他开展了脊髓型、神经根型、后纵韧带骨化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减压手术,取得良好效果。近年指导研究生完成了有关急性脑损伤后脑水肿的发病机理、减压后脑水肿、弥漫性轴突损伤等一系列基础实验研究,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段教授工作奋进不已,学术上诲人不倦,造诣颇深。在他不懈地努力下80年代初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科研水平有了长足发展,在国内较早地成立了介入放射治疗室、重症监护室与实验研究室,成为解放军总医院首批硕士、博士研究生培训点,逐渐形成了一个人才结构合理、医教研全面发展的专业体系,长期承担军内外神经外科医生进修培训的任务。1974年经总后勤部卫生部批准与该院神经内科联合组建解放军神经内外科中心,1994年又成立了总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段教授热心扶持年轻人,鼓励他们学习新业务、新技术,并以初学者的身份虚心学习。几十年中,段教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数十名;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主编了《实用神经外科学》、《外科手术学·神经外科学卷》,参加撰写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神经外科卷》、《实用颅脑损伤学》等多部专著,其中《实用神经外科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神经外科各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成为国内许多单位神经外科医生培训的基本教材。他活到老,学到老,永不停步的精神,赢得了广大医界同仁的尊敬。
段教授还是一位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的长者。平时来自全国各地慕名求治的病人很多,有老将军、老干部,还有战士、工人和农民,其中绝大多数是一些疑难病症患者,段教授对他们总是细心检查,竭尽全力的进行救治,他的高尚医德,深得病人和家属的好评。我在10年前曾经拜访过段教授,在他堆满书籍的办公室里,我们聊了很长时间,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是,我们年轻医生一定要重视发表英文论文。将我们的好的工作研究成果、疑难病例论介绍到国外去。其中受益匪浅。
图一: 1954年举办的中国神经外科医生培训班人员
前排;左1俞少华, 左2蒋大介,左3 王忠诚,右1陈炳桓,右2阿鲁秋诺夫
中排;左1詹名抒 左2 浦钧宗(翻译)左3 宋遵武,左4柴万兴
右1蔡振通,右2 陈预信, 右3 王大觉,右4杨德泰
后排:左1李通, 右1赵雅度
图二:赵以成
图三:王忠诚
图四:薛庆澄
图五:周良辅
图六:段国升
图七:史玉泉
下载或打开 医联APP 查看完整评论
立即下载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