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中国高血压指南2010》更新及我国管理模式的改变

医联小助手   银川医联互联网医院
孙宁玲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 我国高血压管理现状不容乐观 2014年底,国家卫计委、国家心脏病中心发布《中国心血管报告2014》,报告了我国最新的心血管疾病相关数据:高血压患病率已经达到25.4%,患病人数将近2.7亿。由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总牵头,联合中国高血压联盟和中华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共同撰写了《中国高血压防控蓝皮书》。蓝皮书中就高血压的流行现状;不同疾病的流行现状;降低血压能够使哪些人群获益、降低多少可以获益;高血压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治疗,提供指导性意见。此蓝皮书的颁布,将为政府提供高血压防控的咨询,为医生和患者提供高血压防治的正确信息,将更好的推动高血压的防治,这是我们从下到上所作的努力。 国家更多关注的是高血压的三级管理。对于一级、二级和三级管理,在不同的区域如何配套,如何把高血压的防治策略下沉到基层,让基层医生能够按照高血压指南来进一步管理病人。等级医院更关注复杂疾病、综合性疾病的治疗,使病人的慢性病能在基层得到有效的管理,整体控制率得以改善。高血压是国家重点防控的两个慢性病之一。作为一名医生以及一个学会,配合国家的管理系统和管理目标,做好临床实践工作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责任。同时也希望在这样的框架下,帮助更多的医生规范化地管理患者。 最新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修改 在2013-2014年,多国指南进行了更新,包括欧洲指南,美国JNC8以及一些科学声明。这些更新都依据本国或本地区高血压的实际特点进行撰写,同时也回顾了近十几年来高血压变迁中的一些循证证据,使指南更基于临床实践。 201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进行最新修改。9月中旬将召开第三次全国专家会议,成立专门的撰写队伍和文献队伍,就撰写大纲、目的、意义等进行探讨。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将我国近五年发表的循证证据,包括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性研究和荟萃分析等重要研究结果,特别是已经在国际重要杂志上公布的与高血压防治相关的研究结果,全部纳入到最新的指南中。 针对高血压人群的大指南是必要的,针对大指南的解读也是必要的。考虑到大指南读起来比较麻烦,可能会出版配套的解读、小简本,这些就是我们这一两年要做的事情。此项工作会由中国高血压联盟主牵头,国家心脏病中心和国家卫计委作为主要参与单位,共同完成指南的修订工作。 高血压管理模式的改变 现在,我国高血压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首先,过去只关注降压,而现在更关注评估。只有评估清晰,降压针对性才强。我们仅仅依靠测量诊室血压是不够的,会遗漏一些真正血压增高的患者,同时会误判一些白大衣性高血压而给予过度治疗。所以,目前血压的治疗是基于有效的诊断,这个诊断已经从单纯的诊室血压测量,过渡到家庭血压测量和动态血压测量。即针对一些高危患者,要进行全方位的血压测量,进行风险评估,在评估风险的过程中,制定治疗决策。 其次,血压管理不仅仅是治疗的问题,而是合理优化,也就是应当对多重危险进行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在标准化治疗流程中关注ABCD原则:A)在一级预防中,考虑对可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B)血压的控制,在有效监测下,有效控制血压达到目标血压;C)对血脂的管理,对于高危患者,胆固醇增高,其动脉硬化就会加重,除了血压以外还要进行胆固醇的管理;D)血糖的管理,我国高血压的特点是高同型半胱氨酸、低叶酸,因为血压高,又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会导致卒中的高发。所以根据我国高血压的特点,要做到有效的血压管理,就应当进行全方位的血压治疗。 第三,除医院管理之外,还要把医院管理和社区管理联合起来,进行社会化管理。即把患者的家庭作为防治主战场;在基层,以社区医院作为主战场;对于病情复杂的患者,将中心医院作为主战场;只有三者有效地结合,才能对患者进行有效地管理。

发布于 15-09-12 14:57

0 个评论

暂无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