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或打开 医联APP 查看完整评论
立即下载
打开APP
患者男,30岁。因“视力进行性下降1年,行走不稳半年”于2017年12月1日入院。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08,左眼指数20CM,眼底视乳头水肿,边界消失,视野检查无法配合完成;双侧轮替、指鼻及跟膝胫试验欠稳准,余无阳性体征。
入院CT示鞍区扩大,蝶鞍及鞍上葫芦状囊实性肿块影,向鞍上池生长,初诊考虑侵袭性垂体腺瘤(图1a)。次日行MRI检查示鞍上池形态不规则团块状混杂信号,向三脑室生长,向下压迫垂体窝,视交叉受压,正常视交叉结构消失,外周与双侧颈内动脉紧邻,鞍区结构紊乱,肿瘤内部出现“花环样”强化,余无强化,双侧脑室积水 。
入院后在全麻下行双额冠状切口右额开颅颅底纵裂入路,术中见视交叉下方紫褐色肿瘤组织,质地软,血供较丰富,边界不清,向鞍上池及脚间池生长,肿瘤与视交叉、下丘脑粘连紧密,无法判断肿瘤起源。病理结果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WHOⅠ级 。术后患者视力稍有改善,出现尿崩、电解质紊乱、高热,垂体激素复查示T3、T4及皮质醇水平减低,术后2周MRI复查肿瘤基本全切 。住院1月余好转出院,建议患者行局部放疗,院外继续口服小剂量激素及优甲乐,继续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