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66岁,因主诉“腹痛16周、腹泻7周伴便血4周”入院。入院前结肠镜检查显示:进镜至横结肠,在降结肠系膜侧结肠黏膜糜烂并出血,病变分布呈节段性改变。腹部CT血管造影(CTA)提示肠系膜动脉的硬化和狭窄,被诊断为“缺血性结肠炎”。
复查结肠镜:降结肠和升结肠节段性糜烂出血伴纵行溃疡,横结肠和直肠未受累。结肠活检病理提示黏膜溃疡形成,黏膜水肿、变厚、慢性炎性细胞结节状聚集,肌间神经丛突出,刚果红染色为阴性,诊断为CD。给予美沙拉嗪4000mg/d治疗后,腹泻和便血症状改善。同时查血清IgA 2470mg/dl,血β2微球蛋白32621 ng/ml。
1个月后,患者因发热被收入血液科,行血清蛋白电泳和免疫电泳检查,提示存在双克隆带(IgA:2470 mg/dl,轻链:953 mg/dl)和IgA-λ/λ双克隆型病变蛋白血症。骨髓穿刺提示存在浆细胞浸润(16.5%),可见幼浆细胞和双核细胞。骨髓活检提示非典型的浆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CD38(+),CD138(+),λ(+);κ,CD15,CD61,CD235 a,CD68,MPO(散在+)。流式细胞学检查显示:5.54%的细胞为恶性的单克隆浆细胞,伴有CD138,CD38,CD56,CD27,C-λ和λ的表达。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显示3个杂交探针(P53,FGFR3/IGH,IGH/MAF),每个探针分析400个细胞,结果未见异常。染色体检查表现为46 XY是20种核型,还看到了另外一种核型46XY,b(5q)。MRI显示弥漫性的脊髓受累,骨质破坏,T9-T10椎体和T5-T7 棘突受累及,诊断为IgA-λ/λ双克隆型MM。患者拒绝使用万珂(VELCADE,Bortezomib),遂给予TD方案(沙利度胺100mg/d联合地塞米松15mg/第1~4天)。完成第1个疗程后,发热消退,但仍有腹泻和便血存在。
CD并发MM的病例第1次被报道是在1986年,1个14岁的CD患者同时被诊断为MM。在之后的25年间,全世界仅有6例被报道。在这2种疾病中,慢性炎症刺激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 C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IBD),它以肉芽肿性炎为特征。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其特征是骨髓中的恶性浆细胞的克隆性增殖,血中或尿中可检测出M蛋白。MM可以根据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和重链进行分类,而双克隆型是指轻链和重链两者升高同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