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女,41岁,右下腹痛1月,加重1周

刘医师   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
腹痛

主诉 病史

患者女性,41岁,因“右下腹痛1月,加重1周”于2014-06-15入院。入院前1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痛、腹胀伴腹泻,每日排便2~3次,为黄色糊状便,无黏液脓血,无里急后重。无发热、恶心呕吐,无皮肤、巩膜黄染,无进行性消痩。入院前1周症状加重,为进一步诊治而收住入院。既往史:“卵巢囊肿”史,已手术切除10余年;“乙型肝炎”病史10余年。

查体 辅查

入院查体:体温36.8℃,脉搏68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12/74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楚,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无异常。腹部平坦,未见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型和蠕动波,腹软,右下腹触及一大小约2cm的包块,质中,活动度可,有压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min。双下肢无水肿。 血常规、血生化、血淀粉酶均在正常范围内,CRP 33mg/L,粪常规:未见寄生虫卵,粪隐血:2+,AFP、CEA、CA125、CA19-9等肿瘤标记物均无异常。腹部CT平扫:升结肠和回盲部管壁增厚,周围渗出性改变(图1),并见多发淋巴结,提示占位性病变。

诊断 处理

综合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内镜、病理检查结果,并与有类似内镜表现的炎症性肠病和结肠肿瘤鉴别后,考虑为EC;右下腹包块考虑为水肿闭塞的盲肠。予泼尼松片30mg qd口服,3d后患者腹痛明显好转,复查粪隐血阴性。治疗10d后复查结肠镜示盲肠水肿消退,升结肠病变处仍有明显水肿。病变处病理检查结果:黏膜中度慢性炎伴水肿,局灶区域见嗜酸性粒细胞(图3B)。出院后随访2周,患者腹痛症状未复发,右下腹包块缩小。

随访 讨论

EGE是一种少见的、以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胃肠道炎症性病变,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食物过敏有关,属于变应性疾病,T细胞活化、IgE、白细胞介素-5(IL-5)、嗜酸细胞活化趋化因子(eotaxin,即CCL-11)等参与其发病过程。EGE病变可累及全胃肠道的一处或多处,婴幼儿和成人均可发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包括腹痛、体质量下降、呕吐、腹泻等,主要取决于病变累及部位、层次和范围。根据病变侵犯层次,EGE可分为黏膜型、肌层型和浆膜型三种类型;如根据病变累及部位,则可分为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胃肠炎和结肠炎。较之食管炎和结肠炎,临床上胃肠炎较为多见,据报道约26%~81%的EGE患者病变累及胃部,28%~100%的患者为小肠受累。EC属于EGE的少见类型,最近30年方对此型病变有一定认识,病例报道迄今尚少。本例患者经全胃肠道检查证实病变局限于近端结肠,诊断为EC。 EC病变可分布于结肠某一节段或累及全结肠,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病变侵犯层次:黏膜型可表现为吸收不良、腹泻、消化道出血、蛋白丢失性肠病;肌层型引起肠壁增厚,可致肠梗阻;浆膜型甚为少见,主要表现为腹胀、腹水。内镜表现缺乏特异性,受累肠段可表现为片状充血、红斑、糜烂,亦可呈水肿隆起或表浅溃疡。病变组织病理检查是确诊的关键,典型病理表现为大量嗜酸性粒细胞(至少5个高倍视野>30/HPF)浸润于黏膜固有层甚至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和肌层,可见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现象,有时可见隐窝脓肿和淋巴结肿大。

发布于 18-10-30 11:47

0 个评论

暂无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