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男,10岁,46 kg,以头部外伤后右侧肢体软瘫1 d收入院。入院前1 d突发头晕头痛,继之倒地撞伤头部,3 h后出现右侧肢体瘫痪,渐加重,不伴有意识障碍及抽搐。无肾脏疾病病史,无多汗、消瘦病史,无糖皮质激素及儿茶酚胺类药物应用史,运动耐力良好,智力发育正常,无高血压家族史。
查体:左上肢血压220/190 mmHg (1 mmHg=0.133 kPa),右上肢血压210/185 mmHg,左下肢血压215/195 mmHg,右下肢血压210/185 mmHg,测血压最高260/190 mmHg;呼吸平稳,面容正常,体型偏胖,无满月脸、水牛背等中心性肥胖表现,心率150/min左右,心音有力,律不齐,无明显杂音,脉搏及脉率正常,末梢温。颅脑CT 示“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9 ml,右侧基底节区脑软化灶”。 入院后查腹部增强CT未见异常,无肿瘤,肾上腺形态及密度正常;胸片正常;双侧肾脏形态及肾脏血管超声正常;心脏彩超正常,主动脉弓未见异常,左室收缩功能良好,无反流及瓣膜改变;心电图可见左室高电压,多形室性早搏;尿常规蛋白2﹢,复查正常;电解质、肝肾功、心肌酶正常;CRP 16 mg/dl;ESR 22 mm/h;ASO、RF阴性。眼底检查见Ⅰ度高血压眼底改变。结合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危象,颅内出血,脑外伤”。
本例患儿血压极高,在严重高血压的基础上出现颅内出血、偏瘫、头晕等高血压脑病表现,诊断高血压危象明确。眼底检查见Ⅰ度高血压眼底改变,提示患儿高血压病程已较长;心电图可见左室高电压及多形室性早搏,考虑与血压过高心脏过度牵拉有关。转入我科后采取静脉及口服联合给药,积极降血压治疗。硝普钠泵维,剂量自0.5 μg/(kg•min)渐升至7 μg/(kg•min),48 h左右血压平稳降至140/90 mmHg,患儿无头痛,无恶心呕吐等不适主诉。硝普钠应用72 h左右,已达足疗程,为避免长时间用药出现药物毒性反应,逐渐减停。减量后血压复升,换用酚妥拉明泵维。剂量自1 μg/(kg•min)渐升至7 μg/(kg•min),用药24 h左右,血压降至150/90 mmHg。静脉给药的同时应用双氢克尿噻、卡托普利、氨氯地平口服,血压稳定于130~140/85~95 mmHg。患儿一般状态良好,肢体活动正常,无不适,复查脑CT示“颅内亚急性血肿,较前体积变小,密度减低,右侧基底节区低密度性脑软化”,血肿较前吸收。家长签字出院。
儿童高血压较成人少见,不同年龄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不同。在我国,任何年龄组血压超过130/90 mmHg,特别是舒张压超过90 mmHg,均可诊断儿童高血压。美国儿童血压控制专题工作组提出,儿童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至少3 次随机测量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均高于同年龄、性别和身高的95百分位。并且进一步分为二个级别,第一级定义为收缩压和(或)舒张压≥95百分位、﹤99百分位以上5 mmHg;第二级的定义为收缩压和(或)舒张压≥99百分位以上5 mmHg。 高血压危象定义为血压迅速上升,通常远远超过第二级高血压的临界值。根据患者的症状不同,高血压危象可分为高血压急症和高血压重症两种类型。高血压急症是严重的动脉高血压造成靶器官衰竭和(或)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心脏、肾脏、眼睛等);而高血压重症则同样是严重的动脉高血压,但没有靶器官衰竭和损伤,而是非特异性症状比如头痛、眩晕、鼻出血、恶心和呕吐。当然,这种区别依赖于临床医生的判断。总的来说关于儿童高血压危象的报道在世界范围内并不多。 病因方面,尽管儿童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率逐年增加,但儿童高血压仍以继发性因素最常见,约占80%。继发性因素中以肾脏病变最为常见,约为80%,其次为血管病变、内分泌疾病、颅脑病变、药物因素等。 治疗方面,儿童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主要是规范的生活管理,包括减低体重,低盐低脂饮食,加强锻炼。如生活管理效果欠佳或出现靶器官损害时,考虑药物辅助治疗,首选利尿剂,其次为ACEI类药物。继发性高血压主要是明确诊断,针对病因治疗。如发生高血压危象,则应给予迅速处理。短效降压药物应作为首选,紧急静脉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