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结节性硬化症

彭医师   重庆三峡中心医院
结节性硬化症

主诉 病史

患儿,男性,6岁,因“突发意识不清伴抽风1 h”于2013-07-15入本院。病史采集:0.5 d前(入院当日)突然出现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全身无力症状,1 h前(就诊途中)发生惊厥,表现为牙关紧闭、口吐泡沫、双眼凝视、颈项强直、四肢抽搐,本院急诊考虑为“惊厥待诊”给予降温、镇静处理后收入本院。 家族史:患儿祖父有色素脱失斑史,惊厥史不详,患儿父亲有皮肤色素脱失斑及面部血管纤维瘤,有惊厥发作史。既往史:生后即发现皮肤色素脱失斑,婴幼儿期惊厥发作数次,智力发育落后于同龄儿,情绪易激动,受责备时有抓打头部等自伤行为。3周岁至今尚无惊厥发作。

查体 辅查

入院查体:T为38℃,P为90 次/min,R为20 次/min。体格发育正常,面部见血管纤维瘤,全身多处见叶形色素脱失斑(图1)。颈软,双肺呼吸音粗、无啰音,心、腹查体(-)。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性反射存在,病理性反射呈阴性。 辅助检查:颅脑CT结果示:双侧额叶区可见密度减低,边界不清;双侧侧脑室壁可见多发结节状高密度灶,部分钙化;脑室未见扩张(图2)。颅脑MRI检查结果示:双侧大脑半球多发异常信号,双侧侧脑室内结节灶(图3)。血常规示:WBC计数为19.5×105/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83%,余未见异常。小便、大便常规及生化检查结果均无明显异常。 

诊断 处理

入院诊断为:①结节性硬化症(TSC);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入院给予抗感染治疗后患儿体温降至正常,经家属要求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自动出院。院外口服丙戊酸钠控制惊厥,随访2个月惊厥未再发作。

随访 讨论

TSC是一种少见的神经皮肤综合征,主要由外胚层组织和器官发育异常导致,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TSC患病率为1/(6000~15400)。既往认为TSC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三联征,即面部血管纤维瘤、癫痫发和智能减退。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对该病的认识有进一步提高。目前,TSC被认为是一种以多器官的组织缺陷和错构瘤为特征的系统性疾病,除神经系统和皮肤外,还可累及眼、肾脏、心脏、肺和骨骼系统。 TSC发病率低,临床较为少见,易被误诊或漏诊。其临床诊断目前主要参照1998年国际TSC协会委员会提出的TSC新诊断标准,具体分为11项主要临床指征和9项次要临床指征。其中,TSC主要临床指征为:①面部血管纤维瘤或前额纤维斑;②非创伤性指(趾)甲或甲周纤维瘤;③色素脱失斑(≥3处);④鲨革样皮疹(结缔组织痣);⑤多发性视网膜错构瘤结节;⑥皮质结节;⑦室管膜下结节;⑧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⑨单个或多发的心脏横纹肌瘤;⑩多发性淋巴血管平滑肌瘤;瑏瑡肾血管平滑肌瘤。次要临床特征为:①多发、随机分布的牙釉质小凹;②错构瘤性直肠息肉;③骨囊肿;④脑白质放射状移行线;⑤牙齿纤维瘤;⑥非肾性错构瘤;⑦眼底色素脱失斑;⑧咖啡牛奶斑;⑨多囊肾。根据以上标准,将TSC分为肯定TSC(2项主要特征或1项主要特征+2项次要特征)、可能TSC(1项主要特征+1项次要特征)和疑似TSC(1项主要特征或2项及2项以上次要特征)。 本例患儿具有皮肤色素脱失斑、反复惊厥症状和明确家族史,TSC较为典型但未引起重视,院外多次被误诊为“高热惊厥”。这提示对该类患儿应注意详细采集病史及其家族史,并仔细进行体格检查及采取必要辅助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部分TSC患儿以惊厥为首发症状就诊,被误诊为“癫痫”,后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TSC。目前TSC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常采用对症治疗,如控制癫痫发作,婴儿痉挛可采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并应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若脑脊液循环受阻则可手术治疗,对面部皮脂腺瘤可行整容术治疗。此外,本例患儿日常生活出现性格精神改变,在受到家长责备时有抓打头部等自伤行为,提示对该类患儿应注意心理疏导。

发布于 18-08-26 18:27

0 个评论

暂无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