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患者,66岁,因左侧乳房溃疡经久不愈就诊,未触及肿块。进行切除活检,结果显示左侧浸润性小叶癌(ILC),雌激素受体(ER)和孕酮受体(PR)弱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 2)/ neu阴性。 建议患者进行改良根治术(MRM),患者拒绝手术并使用阿那曲唑(Anastrozole)治疗。 一年后,患者因巨大乳腺肿块再次就诊。建议患者手术,患者同意。 进行新辅助放疗,随后进行MRM并腋窝清除。术后病理活检报告显示ILC伴腋窝淋巴结转移,与之前切除活检报告一致。此时,没有对侧转移,也无肝脏、肺部等远处转移。 患者接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和氟尿嘧啶辅助化疗(6个周期)。 一年半后,患者再次因出现对侧(右侧)乳房肿块就诊。体查:乳房肿块触诊困难,且固定在皮肤上。 因为ILC有对侧转移的特点,所以初步诊断为ILC转移至对侧。出乎意料的是,组织病理学报告显示为浸润性导管癌(IDC)伴腋窝淋巴结转移,ER强阳性、R中度阳性、HER2/ neu阴性。 患者接受紫衫类辅助化疗方案,静脉注射多西紫杉醇75 mg / m2,多柔比星50 mg / m2,环磷酰胺500 mg / m2,每21天一次,共6个疗程。目前疾病控制良好。
活检,结果显示左侧浸润性小叶癌(ILC),雌激素受体(ER)和孕酮受体(PR)弱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 2)/ neu阴性。
初步诊断为ILC转移至对侧。组织病理学报告显示为浸润性导管癌(IDC)伴腋窝淋巴结转移,ER强阳性、R中度阳性、HER2/ neu阴性。 患者接受紫衫类辅助化疗方案,静脉注射多西紫杉醇75 mg / m2,多柔比星50 mg / m2,环磷酰胺500 mg / m2,每21天一次,共6个疗程。目前疾病控制良好。
讨论 IDC占浸润性乳腺病变的65%~80%,是最常见类型,也是乳腺癌第二大常见亚型,约占5%~10%。ILC的临床表现与其他乳腺癌不同,尽管是一种浸润性肿瘤,但通常不破坏乳腺解剖结构或引发结缔组织反应。由于这种独特的生长模式和生物学,小叶癌不易通过钼靶检测或触诊发现肿块。这使得IDC早期诊断具有挑战,从而保乳存在困难。 本例患者不能触及明显肿块,且就诊前曾在一家诊所诊断为慢性炎症并接受治疗,通过切除活检才被确诊为IDC。 小叶癌具有双侧扩散和多中心的特点,易转移至脑膜、浆膜和腹膜等不同部位。在本例患者中,患者左侧出现ILC,经过一年半右侧出现IDC,这与异时性双侧原发乳腺癌的定义一致。 第二原发乳腺癌 BPBC的发生率很低(1.4%~11.8%),随着乳腺癌发病率升高,BPBC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第二原发乳腺癌可以是同时或异时的。同时和异时的界限标准不一,在大型的回顾性分析中,有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等多种时间区隔。 第二原发乳腺癌的特点 BPBC的特点包括:初始乳腺癌诊断时更年轻,对侧乳腺癌较小、常处于疾病早期、腋窝淋巴结阴性更常见, 在一项长达20年的观察性研究,在人群中发现2524例乳腺癌病例,其中112名患有双侧乳腺癌(4.4%)。在双侧乳腺癌患者中,52例(46.4%)为同时性,60例(53.6%)为异时性(以12个月为界限)。 异时性乳腺癌进展的平均间隔为5.9年,而中位数为3.9年。相比单侧乳腺癌,BPBC在初次诊断乳腺癌时更年轻(p = 0.021)。BBC患者的对侧肿瘤显著小于同时期其他单侧肿瘤(p = 0.001)及其相关的BBC初始肿瘤(p = 0.006)。 单侧乳腺癌、双侧乳腺癌、第一原发乳腺癌和第二原发乳腺癌的组织病理学模式分布大致相同。不过,第二原发乳腺癌诊断为早期乳腺癌更常见(p <0.001)。第二原发乳腺癌比第一原发乳腺癌更常见于0期或I期,而较少发生II期和III期(p <0.001)。 此外,第二原发乳腺癌相比第一原发乳腺癌(p = 0.005)和单侧乳腺癌(p <0.001),与腋窝淋巴结阴性相关性更明显,不过这种差异仅发生在同时性乳腺癌中(p = 0.028)。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的BBC患者中有79%为淋巴结阴性,11.1%有1~3个阳性淋巴结,9.7%有3个以上阳性淋巴结。 关于受体状态,单侧和双侧乳腺癌孕激素受体(PR)阳性率(p = 0.002)和HER2 / neu表达率(p = 0.018)存在显著差异。大约72%的单侧肿瘤为PR阳性,20%为HER2 / neu阳性,而双侧乳腺癌分别为56%和33%。 超过43%的BBC患者有乳腺癌家族史,33%使用口服避孕药,14.3%使用绝经后激素。 16%的病例是在筛查期间检测到初始肿瘤,而对侧肿瘤占64%。对于初始和对侧肿瘤使用乳房X线的检出率为57%和74.3%。只有一例(1.4%)对侧肿瘤是靠MRI扫描来诊断癌症。 BBC患者更有可能进行双侧乳房切除术(64.7%)。在BBC患者中,11.3%选择了双侧保乳手术,24.1%选择进行根治性切除术。 第二原发乳腺癌的生存率 同时性乳腺癌患者复发率为42%,异时性患者复发率为55%,单侧乳腺癌为21%。同时性肿瘤的中位无复发生存期(DFS)为52个月,异时性肿瘤为148个月,单侧为169个月。 同时性肿瘤患者的乳腺癌死亡率较高,中位生存期为62个月,而异时性患者为148个月,单侧癌症患者为154个月。 ER和PR阳性,淋巴结阴性对于BPBC是重要因素。在同时调整所有这些变量后,同时性和异时性乳腺的生存率仍然存在显著差异(p = 0.026) 在Cox回归分析中,初始肿瘤分级和淋巴结状态、对侧肿瘤分级和PR状态、两种肿瘤的辅助化疗是BPBC患者DFS的独立预测因子。但调整这些变量后,两组生存率无显著差异。 另外,在一项来自荷兰的针对保乳术人群的研究中(n=4065),发现MBBC的同侧乳腺内复发(IBTR)的发生率更高。MBBC的IBTR发生率为18.1%,有IBTR与第二乳腺癌的出现先后顺序无规律。MBBC的中位发生时间为75个月,大部分的第二原发癌出现在5年后。 总结 关于第二原发乳腺癌的预测因子、预后因素,我们了解的远远不够。目前发现同时性乳腺癌患者患非乳源性原发性癌症的风险增加,这可能表明BPBC代表了尚未发现的遗传实体,对癌症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第二原发乳腺癌的预防,可移步本公众号今日头条,了解更多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