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萘中毒二氯苯中毒

杨医师   陆军特色医学中心
甲苯中毒

主诉 病史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64岁 【主诉】 因“意识不清伴四肢抽搐1小时”送至我院急诊, 【现病史】 患者1小时前含服“薄荷糖”后感头昏,四肢无力,无呕吐,随后发生意识障碍,伴四肢抽搐,持续约10min自行缓解,意识转清,家人呼“120”送至急诊。

查体 辅查

【体格检查】 神清,T37.3℃,R25次/分,P122次/分,BP142/42mmHg,SPO2:925,,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mm,对光反射灵敏,两肺听诊呼吸音粗,未及干湿性啰音,心率77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全腹未及明显包块,肠鸣音基本正常,四肢无浮肿,活动自如,双侧病理征(-)。

诊断 处理

【初步诊断】 追问家属,患者发病前曾含服下图所示“薄荷糖”,余未食用其他特殊食物,故考虑为误服樟脑丸。 【治疗】 入院后予以补液促排泄,血液灌流清除毒物,氨溴索化痰及对症支持治疗,期间患者无再发抽搐,经积极治疗后痊愈出院

随访 讨论

天然樟脑丸原本是从樟树枝叶中提炼出的有芳香味的有机化合物,呈无色或白色的晶体,气味清香,会浮于水中,也用来制药、香料等,医学上可作为强心、中枢系统兴奋药,常用于循环衰竭,也可用于多种疾病引起的心脏衰弱及呼吸困难。合成的樟脑丸(又称“卫生球”)是从石油或煤焦油中提炼出来的有机物经过加工而成的,气味刺鼻,且沉于水中,且有一定的毒性,其主要含两种成分:萘和对二氯苯,均是芳香型碳氢化合物,以下是两种化合物毒理学特点、中毒后临床表现:1、什么是萘?萘白色鳞片状晶体,具有特殊的煤焦油样气味,分子量128.16,属于低毒类,主要经呼吸道吸收,也可经皮肤和消化道吸收。油脂对其吸收有明显促进作用。成人致死剂量为5~10g,儿童为2g。较大量摄入可引起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尿、肾功能损害、视神经炎和白内障。2、对二氯苯又是何方“神圣”?对二氯苯无色或白色晶体,易升华,分子量147.01,属低毒类,不溶于水,溶于苯、乙醇和乙醚。本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经皮肤吸收的可能性不大。人吸入本品后,尿中代谢产物对二氯酚迅速增多,经与葡萄糖醛酸和硫酸结合后排出。主要损害肝脏,其次是肾脏。临床中毒后表现为神经衰弱、头晕、头痛、腹泻、呕吐、恶心、黄疸等症状。早就在90年代萘就被国家环境保护组织禁止使用;1994年,美国国家环境卫生科学研究院在第七次致癌物年度报告中认为对二氯苯为确认的实验动物致癌物(肝癌和肾癌);2006年1月1日发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文件中也明确规定了防虫蛀剂的标准,其规定:“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萘或对二氯苯”;2008年欧盟甚至对含有樟脑的产品下达了禁用令。但由于萘和对二氯苯比天然樟脑便宜,故市面上常常用来合成樟脑代替天然樟脑制樟脑丸。目前市面上出售的樟脑丸80%以上均不同程度地含有萘或者对二氯苯,印有“绝不含萘和对二氯苯,安全、高效、对人体无毒无害”的产品不到十分之一。因其特殊的刺鼻气味,文献报道罕有报道误服樟脑丸中毒的病例,仅有部分文章报道儿童不慎误服后出现意识丧失和四肢抽搐、成人误服樟脑酒精制剂后导致交界性心动过速,经积极处置后均痊愈,未遗留明显后遗症;然而有新闻报道一对夫妇住在用对二氯苯作为防蛀剂的房间内3~4月,引起头痛、腹泻、麻木、讲话含糊,最后丈夫因腹水而亡,妻子也在一年后死亡,尸解两人均为急性黄色肝萎缩;亦有报道发现长期接触对二氯苯导致白血病,故对待此类长期接触毒物的病人仍需谨慎小心。总之,樟脑丸作为日常生活常见的防蛀剂,如不妥善存放,极易被幼儿及老人误食,从而造成人体损害,治疗上无特殊解毒药物,以对症支持为主。在选购防蛀剂时一定要注意包装袋上标注的成分,切莫忽视,最好不要使用樟脑丸,可以用其他的产品如活性炭等来代替。

发布于 18-07-30 09:38

0 个评论

暂无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