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31岁,孕2产1,孕期体健,否认孕期用药史,育有一女,2岁体健。孕26+3周行胎儿产前系统超声检查,超声显示:单活胎,生长指标可,羊水过多;小肠管广泛扩张、积液,内径最宽处约1.4 cm;胎儿腹内混合性团块,大小约4.2 cm×3.7 cm×3.2 cm,较固定,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扩张肠管远端显示不满意。超声诊断:胎儿肠管扩张,小肠肠管狭窄或闭锁可能,继发性胎粪性腹膜炎?远端肠管显示不满意(图1)。
后陆续进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定期孕期保健及超声随诊,未发现胎儿伴发其他畸形及染色体异常。在当地医院分娩一男婴,出生时即发现全腹膨隆伴口唇发绀,大便未解。 全腹CT示:肠管明显扩张,直肠及乙状结肠空虚状伴腔内密度较高,腹腔内多发钙化灶。出生后2 d上述症状不减,遂转至我院小儿外科,门诊拟"①新生儿肠梗阻:先天性肠闭锁?胎粪性腹膜炎?②新生儿肺炎"收住入院。 腹部X线检查示:肠腔积气积液。超声检查:房间隔缺损,肝、胆、脾、胰、双肾、输尿管、膀胱未见明显超声异常,腹腔内见多发钙化灶,肠管广泛扩张,最宽处约2.2 cm,考虑肠梗阻、继发性胎粪性腹膜炎可能。结肠造影示:小肠梗阻;结肠管腔较细,结肠袋未显示,结肠细小症?(图2A)。
行急诊剖腹探查,手术所见:肠管与肠管、肠系膜、腹壁、右侧肝脏之间均呈广泛膜状、索带状粘连,部分粘连索带及系膜可见散在钙化斑。回盲部至回肠约50 cm处回肠闭锁,近端肠管扩张明显,直径约4 cm,肠管壁肥厚水肿,内有较多积气积液,闭锁远端小肠直径约0.6 cm,呈萎瘪状,两盲端分离,系膜呈"V"型缺损,测量近侧盲端肠管至屈氏韧带长约60 cm(图2B)。术中诊断:①先天性肠闭锁(ⅢA型);②梗阻型胎粪性腹膜炎;③广泛肠粘连;④结肠细小症。行先天性肠闭锁成形术+肠粘连松解术,术后第2 d有少量黄绿色黏液便排出,术后第3 d有少许墨绿色糊状便排出,术后第8 d进食糖水后无明显腹痛腹胀等不适,大小便无异常。
先天性肠闭锁或狭窄为十二指肠至直肠间的肠道先天性闭塞和狭窄,是新生儿外科较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发生率约1/5 000。关于小肠闭锁和狭窄发生的原因说法不一,一般认为胚胎发育第6周后肠道再通过程失败是十二指肠闭锁和狭窄的主要原因。而多数学者认为结肠闭锁与小肠闭锁相似,为器官形成过程中宫内供血不足所引起。先天性肠闭锁可分为3型:Ⅰ型为膜样间隔闭锁,肠壁及肠系膜完整;Ⅱ型为两个盲端由纤维索带连接,肠系膜完整;Ⅲ型为远、近侧盲端完全分离,无纤维束带连接(ⅢA型:盲端闭锁肠系膜呈"V"型缺损,ⅢB型:"Appel-peel"闭锁,闭锁两盲端分离);Ⅳ型为多发性闭锁。 肠管闭锁导致的继发性肠管广泛扩张及肠腔内压力增高,可造成近端肠壁穿孔、胎粪性腹膜炎、广泛肠粘连等。而远端肠管肠腔闭塞,无胎粪及气体通过,长期缺乏对结肠壁的有效刺激,最终可致结肠发育不良而继发细小结肠症。 产前超声可发现胎儿肠管扩张、积液,为肠梗阻的间接征象,但较难直接判断梗阻原因及准确定位。一旦发现肠管扩张、羊水增多等异常征象,应密切观察肠管蠕动情况,有无腹水、腹内混合性包块及远端肠管充盈状况等,可及时发现继发性肠穿孔、胎粪性腹膜炎、结肠细小症等并发症。而值得注意的是,肠梗阻继发肠穿孔后往往使原来扩张的肠管消失不见,导致声像图表现不典型;此外,肠穿孔后会出现腹水征、腹水无回声区内细小密集点状或条索状带状强回声,腹盆腔内、肠道表面、肝表面散在钙化斑等,随着病情进展,病灶与周围肠管、大网膜粘连形成不规则强回声包块伴钙化灶,游离腹水逐渐减少、与周围组织粘连形成固定的包裹性囊样结构。故腹内混合性包块往往表现复杂不易辨认,需要结合肠管扩张病史及包块动态变化等综合分析,与腹内其他混合性肿块作出鉴别。 本例患儿产前超声诊断已经高度怀疑胎儿肠道闭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挽救患儿生命的关键。超声检查简便、安全、可重复,可作为胎儿先天性肠闭锁和狭窄的首选筛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