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或打开 医联APP 查看完整评论
立即下载
打开APP
李某,男子,三十三岁,腹胀满,身重,脉缓滑,舌苔黄腻,舌质红,口中黏腻,胸满闷,阴部潮湿,面色黄赤色,小便色黄。
诊为脾胃湿热,湿浊下渗,处方: 好川黄连15克,苍术15克,生地12克,蛇米10克,川朴10克,茯苓20克,姜半夏12克,三剂,水煎服 五剂而阴汗除,湿热证缓解,在以原方去蛇米生薏仁,五剂,治愈。
阴汗:阴汗证,男子阴囊、会阴,腹股沟等处潮湿,犹如汗出一般,经常粘腻、潮湿,俗称为湿裤裆,阴汗之为病,男子极为寻常之病。女子有带下,男子有阴汗,其理一也。 前阴会阴腹股沟处,多条经脉经过之部位,其中冲任脉,督脉,阳明,足三阴经均循过于此,因而这些经脉之湿气均可以循经下渗于此而发阴汗证。若湿邪夹杂脏腑之热,形成湿热之症;若脏腑本虚,湿邪搀和脏腑之寒,而形成寒湿之症,因而本病就其性质而言,多见于湿邪、湿热或寒湿为患。 按:脾病多间杂胃病,脾胃之病不分家。又医患之间,患者为本,医家为标,疾病为本,所选方药为标,临床诊治均以患者实际病情为准,处方是死处方,而疾病是活疾病,因而任何所选处方均取其意也,面对患者均需依据患者实际而化裁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