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 54岁 主 诉:体检发现肝占位20日 现病史:患者自述于20日前体检时B超发现肝占位(报告未见),患者无腹痛、恶心呕吐、消瘦、黄疸等不适。患者为进一步明确病情,至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行肝胆胰脾肾B超提示右肝见大小约9.7*7.0cm、3.2*2.0cm强回声实性团块,前者形态不规则,CDFI提示:其内见散在血流信号。增强CT提示:肝脏左内叶、肝右后叶下段见类圆形低密度影,右后叶下段最大者直径约为5.18*8.37cm,增强扫描件进行强化。诊断为肝内多发血管瘤;胆囊内胆汁淤积;右肾小结石。患者为求进一步手术治疗,门诊以“肝占位”收入院。
1、肝胆胰脾肾B超:右肝见大小约9.7*7.0cm、3.2*2.0cm强回声实性团块,前者形态不规则,CDFI提示:其内见散在血流信号。 2、腹部增强CT:肝脏左内叶、肝右后叶下段见类圆形低密度影,右后叶下段最大者直径约为5.18*8.37cm,增强扫描见进行强化。
1、中年男性,隐匿起病; 2、主诉:体检发现肝占位20日; 3、辅助检查:肝胆胰脾肾B超:右肝见大小约9.7*7.0cm、3.2*2.0cm强回声实性团块,前者形态不规则,CDFI提示:其内见散在血流信号。 腹部增强CT:肝脏左内叶、肝右后叶下段见类圆形低密度影,右后叶下段最大者直径约为5.18*8.37cm,增强扫描见进行强化。 故:诊断:肝多发血管瘤 手术名称:剖腹探查,粘连松解,肝多发血管瘤剥除术
(1)鉴别诊断考虑: 1、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病因不明。肿瘤小时可无任何症状,随肿瘤增大可出现肝区持续性胀痛或刺痛。CT具有重要诊断价值,表现为平扫低密度,增强后立即出现边缘性强化,造影剂自边缘向中央延伸或多个增强病灶互相融合。结合本患者情况,考虑此诊断可能性大,尚需术后病理以明确诊断。 2、肝转移癌:以消化系统最常见,约占50%,可有CEA、CA199升高;影像学可有特征性表现:病灶多发且大小相仿;B超或MRI上可出现“靶征”或“牛眼征”;但有时难与肝多发小血管瘤或多发小囊肿鉴别。结合本患者情况,患者既往无消化系统疾病史,入院后完善肿瘤标记物检查以明确有无消化系统肿瘤,并可结合术中探查及术后病理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3、原发性肝癌:肝细胞癌(HCC)常与慢性病毒感染引起的慢性肝炎相关,常伴有肝硬化,甲胎蛋白阳性;肿瘤常有假包膜,动态增强多为快进快出强化方式。结合本患者情况,既往虽无肝炎病史,但影像学表现较为符合;考虑此患者该诊断可能性不大,入院后可查输血八项及肿瘤指标以进一步明确,具体需待术中探查及术后病理以明确。 4、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为肝细胞坏死后修复再生形成的瘤样畸形。缺乏典型临床症状,最常见的是上腹部包块。CT平扫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区,边界清楚,典型者可见中央放射状或星状更低密度区,增强后早期动脉相病灶显著均匀强化,可见病灶中央有放射状粗大供血动脉,门脉期及延迟期可见稍高密度或等密度。根据患者影像学结果,考虑此诊断可能性不除外,明确诊断需待术后病理。 (2)患者诊断明确,应该手术治疗。注意术中出血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