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岩斜区脑膜瘤

韩医师   锦州市中心医院
脑膜瘤

主诉 病史

患者以头晕伴走路不稳一个月为主诉入院。患者于入院一个月前自觉头晕,无头痛,无恶心,呕吐。走路不稳,无四肢抽搐及二便失禁。

查体 辅查

查体:神志清楚,语言流利。双侧瞳孔等大正圆,直径3.0毫米,光反射灵敏。饮水呛咳,无声音嘶哑。颈软,四肢肌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诊断 处理

入院诊断:岩斜区脑膜瘤。完善术前准备,于全麻下行右侧颞下入路,岩斜区肿瘤切除,术中保留拉贝静脉,剪开小脑幕,近全切除肿瘤。

随访 讨论

患者术后病情稳定,岩斜区位于颞骨岩部背面与枕骨斜坡部的岩斜裂汇合处,从岩骨尖至颈静脉孔。内侧至斜坡中线,外侧至第Ⅴ、Ⅶ和Ⅷ脑神经,上缘为鞍背,下缘为颈静脉孔水平;下方为枕骨大孔区。岩斜区脑膜瘤由于位置深,毗邻重要解剖结构,很难实现肿瘤全切除,且有较高的术后致残率,一直是神经外科手术的治疗难点。颅内脑膜瘤约0.3%~1.0%起源于岩斜区,是岩斜区最常见病变。它向上可侵犯岩骨尖、小脑幕、Meckel腔、鞍旁和海绵窦;向下侵犯内听道和颈静脉孔;向内侧达脑干和椎-基底动脉。当肿瘤很大时,可包绕同侧Ⅲ~Ⅺ脑神经。患者临床可表现头痛、复杂的脑神经麻痹、共济失调等症状,严重者表现为偏瘫、认知功能障碍。岩斜区脑膜瘤多数表现良性过程,目前,仍以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式。 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技术非常关键,需要熟悉岩斜区解剖关系并有丰富的显微操作经验。在术前放置腰穿引流,或术中甘露醇应用可明显降低脑组织压力,减少牵拉造成的副损伤。提前对脑膜瘤基底的处理可有效避免肿瘤持续出血造成的蛛网膜界面消失。肿瘤的生长将神经、血管拉伸或包绕,尤其是复发的肿瘤,会破坏蛛网膜界面,侵犯脑干软脑膜。手术时应仔细分辨和保护。肿瘤囊壁与神经、血管外膜和脑干粘连,不应勉强分离,以保护下方结构。 待术后平稳复查头Ct。

发布于 15-11-05 15:26

2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