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桥本氏脑病一例

夏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海军第一医院
脑病 癫痫 桥本氏脑病

主诉 病史

患者女性,54岁, 因 “反复抽搐1月余, 精神行为异常20余天” 入院。患者1月前在感冒后突然出现神志不清跌倒在地, 伴四肢抽搐, 牙关紧闭, 口吐白沫, 持续约2~3min抽搐停止, 神志转清。当日类似抽搐再发两次,到当地医院就诊, 期间仍有多次抽搐发作, 并出现乱语, 诊断为“继发性癫痫,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老年性精神障碍?” 予奥卡西平、 丙戊酸钠、 阿昔洛韦” 治疗无好转, 20天前出现发热, 持续3d后体温正常, 但患者精神行为异常进行性重, 出现伤人表现, 转入我院。

查体 辅查

入院查体: 神志清, 查体欠配合, 甲状腺触诊无肿大及触痛, 颅神经检查无异常, 左上肢肌张力增高, 余肢体肌张力正常, 四肢肌力5级, 感觉检查不配合, 双侧肱二头肌反射 (++), 余肢体腱反射消失, 双侧Babinski征阳性, 颈有抵抗, 颏胸距3横指, 双侧克氏征、 布氏征阴性。辅助检查: 梅毒抗体阴性, 促甲状腺刺激激素 (TSH) 7.62 mIU/L↑ (正常值0.35~4.94 mIU/L),总T3、 T4及游离T3、 T4正常, 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TG-AB)266.94 IU/mL↑ (正常值0.00~4.11 mIU/L),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TPO-Ab) 906.98 IU/mL↑ (正常值0.00~5.61 mIU/L), 红细胞沉降率 (ESR)(毛细管法) 120 mm/h↑ (正常值40 mm/h)。脑电图: 弥漫性轻度到中度异常脑电图。头颅MRI提示右侧海马信号异常, T1WI示信号减低, T2WI及FLAIR呈稍高信号, 异常信号区累及右侧海马伞。右侧海马内部结构显示欠清, 双侧海马体积及形态未见明确异常, 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 及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 均示右侧海马信号增高。左侧海马信号未见明确异常。腰穿脑脊液压力105mm H2O, 脑脊液常规生化正常。

诊断 处理

患者抗甲状腺自身抗体明显升高, 诊断为 “桥本氏脑病”, 予 “甲强龙500 mg/d” 冲击治疗5d后逐渐减量, 德巴金片0.5 g/次, 2次/d抗癫痫, 奥氮平抗精神症状, 5d后患者未再出现抽搐发作, 精神行为异常较前减轻, 能正确回答提问。10d后复查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TG-AB) 168.99 IU/mL↑,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 632.46 IU/mL↑, 较入院时明显降低。之后患者一直未再出现抽搐发作。

随访 讨论

桥本氏脑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脑病, 发病以女性较多见, 女:男约为4: 1, 平均发病年龄约为40岁。临床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一类是伴有局灶症状的卒中样发作或癫痫发作为特征的血管炎型, 另一类是以进行性痴呆及明显精神症状为主的弥漫性进展型, 也可以是两型的混合, 临床上尚可见震颤、 肌阵挛、 锥体外系症状及小脑性共济失调等诸多表现。本例患者既有癫痫发作, 亦有进行性痴呆及明显的精神症状, 为混合型。头颅CT或MR等影像学检查表现多样, 可为正常或异常, 异常多为非特异性的皮层或皮层下改变, 可以有脑萎缩, 少数报道双侧海马、 颞叶内侧呈边缘系统脑炎样改变, 本例右侧海马出现异常信号, 治疗后病情好转, 复查病灶亦消失, 侧面印证该病灶为责任病灶。其病因与自身免疫性抗甲状腺抗体有关, 其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十分明确, 目前一般认为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报道约5%的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血中有对抗脑组织α-烯醇化酶抗体,抗烯醇化酶抗体与内皮细胞中的α-烯醇化酶相互作用, 从而导致血管炎, 引起脑血流灌注减少,引发脑内多发性局灶性水肿或弥漫性脑水肿,病灶可累及脑干及皮层, 从而导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昏迷, 糖皮质激素可以使由于自身免疫因素引发的这些临床症状迅速缓解。血中抗甲状腺抗体增高是HE突出特征, 治疗好转后抗体滴度可以显著降低, 提示抗甲状腺抗体与HE的密切关系。本病例TPO-Ab升高了近两百倍,治疗后明显下降与之相符。但是血中抗甲状腺抗体增高多少可以诊断HE目前尚无定论。桥本氏脑病目前无明确的诊断标准, 除外中毒、代谢、感染性脑病后,抗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可诊断桥本氏脑病,本例中激素治疗后病情迅速好转,进一步证实了诊断的正确性。

发布于 15-10-11 23:57

6 个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