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28 岁。右侧腰腹部红斑、丘疹伴痒4天。患者4天前右侧腰腹部带状疱疹愈合部位出现红斑、丘疹伴痒,患者在家自行口服“伐昔洛韦、甲钴胺”无效,于我科就诊。患者1个月前因右腰腹部红斑、水泡伴疼痛曾于我科就诊,诊断“带状疱疹”(图1、图2),予伐昔洛韦、甲钴胺对症治疗及局部理疗后,水泡干涸、结痂、脱落,10天后痊愈。
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右侧腰腹部见片状红斑、密集丘疹,抓痕明显,未见糜烂、渗出、水泡(图3)。实验室检查:血分析、尿分析、肝肾功能未见异常;胸片未见异常;真菌检查阴性;体液免疫功能检查正常;ANA、ENA以及dsDNA筛查阴性;右腰部皮疹CT示:棘层轻度灶性海绵水肿,真皮乳头及浅层血管扩张,管周少量炎细胞浸润;取皮疹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皮炎改变(图4)。
诊断:皮炎-带状疱疹后Wolf’s同位反应。予口服扑尔敏、皿治林及外用炉甘石洗剂,8天后皮疹消退。
一种皮肤病的皮损愈合后,在原皮损处出现与另一种皮肤病,称为同位反应。这一现象最早由Wybum-Masont等人在1955年提出,Wolf等人于1995年正式提出同位反应这一概念[3],目前国际已与不少相关报道。多项研究中发现,同位反应的原发型皮损大多是带状疱疹,少数是单纯疱疹,而继发皮损以肉芽肿性疾病和恶性肿瘤居多,其他包括银屑病、扁平苔藓、荨麻疹、大疱性类天疱疮等,也有在水痘愈合部位发生环状肉芽肿或者二期梅毒疹的报道[9-10]而在国内此类文献报道不多,所报道的继发反应多为银屑病,鲜见其他类型继发皮损报道。 带状疱疹同位反应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VZV)改变了皮肤的局部免疫状态,导致细菌、真菌等感染从而引发新的疾病;VZV导致局部解剖结构的改变,如瘢痕组织的形成、微循环的改变、胶原蛋白的重组等;病毒抗原与组织抗原发生超敏反应;皮神经的损伤导致降钙素基因肽、P物质、黏蛋白的生成异常;VZV感染导致成纤维细胞持久性的激活。本例患者既往无皮炎病史,为带状疱疹1月后原皮损处出现皮炎改变,并经病理活检确诊,为典型的带状疱疹同位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