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4.0APP上线 告诉你为什么传统医疗知识库该被淘汰

作者: / 2016-10-28

近日,医联APP推出了其移动应用的4.0版本。作为拥有国内最大医生社群的移动应用平台,医联APP每一次的业务调整和产品更新几乎都会引起广泛关注,这一次也毫不例外。但令外界十分困惑的是,就版本号而言,这次更新应该算作一次“里程碑”升级。但如果仅就功能而言,却未能看到一些显著的变化,也未能支撑起这次更新的里程碑意义。这让外界对医联的产品更新策略充满了疑问。

事实上早在版本更新前半个月,便有相关人士透露,医联APP在下一个版本中将采取完全不同的产品策略。但究竟是怎样的策略却不得而知。

究竟看似普通的医联4.0有何玄机?记者通过该公司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了解。

多维融合内容优选策略或成 行业趋势

据该公司技术人员解释,由于公司在今年早些时候开始了战略转型,医联这次的产品策略确实有了很大变化。最为显著的一点,便是产品更新不再仅仅聚焦于功能迭代,而是将其产品架构、内容服务和日常运营进行了深度的多维融合。这个听起来非常普通,但实际操作中却涉及公司内部产品、运营和内容管理等多个部门的协同和贯通。而这一策略的最终目的,则是实践一种全新的内容服务模式——CSOD(Contentselected on demand)基于需求的内容优选模式。

该技术人员表示,在公司过去的研发过程中,团队一直在关注医生用户的真实使用状况,并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内容消费规律,即大部分医生有着旺盛的专业内容消费欲望,他们希望通过知识更新来提升个人业务能力,为日常诊疗提供帮助。但日常繁重的诊疗业务压力,又使得他们没有足够时间去进行知识的更新和消化。需求和精力之间形成二元悖论,便成为医生业务能力提升中的常见瓶颈。

有报告显示,国内大中型医院医生每天接诊业务量在40~50人次。加上随访、协作、课题研究、科室任务和院务,这些医生几乎每天都陷入疲于奔波的状态,而没有时间“思考”。因此,医联产品团队认为,帮助医生完成知识更新的最好方式,不应是仅仅提供知识,而是将相关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和整合。

事实上,这一优选逻辑,也在其他领域早已得到印证。罗辑思维、樊登读书会等众多内容创业案例,正是因其精准破题需求与精力的二元悖论,实践了CSOD模式而获得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商界精英的个人时间往往淹没于商务与社交,没有足够精力完成自己所希望的知识更新。罗辑思维等自媒体则承担起了“代其读书“和帮助完成知识凝练的工作,从而非常好地解决了痛点,并蔚然成风。因此可以预见,医联在医疗领域内实践CSOD模式,也极可能让内容优选策略取代固有的单维度资讯库和知识库模式,成为医疗领域内容服务的一个趋势。

该技术人员还透露,为了让CSOD模式能够在医联APP中得到应用,公司很早就开始了多部门动员。其中,运营和产品团队对医联APP上医生的内容消费轨迹进行了长时间的统计与跟踪。这其中包括了医生的知识取向、兴趣点、阅读规律、阅读时间、分享行为、驻留时间等大量数据。得益于医联庞大的医生用户数量,以及数据部门的紧密合作,团队完成了医生内容消费习惯的结构化大数据分析,并在短短数月内便完成了一张精准的内容热力分析图谱。而内容服务团队则根据这张热力图,制定了适合于平台医生用户的内容优选策略,并用医学编辑的主动加工和针对性推送取代原有的被动式推送。而据记者观察,这一点在4.0版本中确实得到了充分体现。原有的内容板块已发生了非常大的调整,而原有每个栏目只有5条内容的模式也转变成更为全面的医学编辑优选推送。大量的优质内容制造必然需要更多人力投入。这也解释了,为何医联在今年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医学编辑招聘。如此大手笔的资源注入,足见医联通过优选内容来打造顶级医疗内容平台的决心。

自我裂变 由社交向服务平台转型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医联4.0的产品策略转变,的确与医联平台的定位策略有着高度的逻辑一致性。将“医生社交”转变为“服务医生的一切”,这是医联创始人兼CEO王仕锐今年一直挂在嘴边的话。对于领域趋势的判断,这位有着“哈佛博士”、“摇滚青年”、“年轻帅气”等标签的创业新贵一直有着独到的眼光。对于医联这样深度切入到医生社群的专业平台来说,仅仅满足“医生社交”这一“浅表需求”并不足以支撑其持续发展。这也是业内众多同类应用还在加深社交和堆砌知识库的时候,王仕锐选择打造顶级内容服务的原因。用优质内容满足医生这一职业群体的真实渴望,这是医联2016年重点推进的一项工作。之前在业内引起不小轰动的医疗MOOC栏目《极限会诊》也正是这一逻辑所成功孕育的IP之一。在王仕锐看来,选择“服务医生的一切”并将顶级内容服务作为切入点,让医联拥有了医疗领域内创新思维的先发优势,而今后医联也会继续把这一优势继续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