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应用

进行性骨化性肌炎1例

李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
骨化性肌炎 肌炎 骨化性肌炎

主诉 病史

患儿2岁8月余幼儿,男 临床以皮肤肿物为主要表现,病史1年余,家长诉患儿发病前10天从椅子上摔倒在地,之后出现头部肿物,质软、无触痛,2-3月后可自行消退、不留痕迹,其后相继累及颈肩部、腰背部,肿块质地软、无压痛,经3-4月部分肿块可自行消退、部分逐渐变硬,伴有颈部活动受限,患儿无反复发热、皮疹,无关节肿痛。外院查胸部CT:左侧后外侧胸壁软组织内见不规则囊性大片状低密度影,局部深入组织间隙内。胸椎核磁:左背部下异常信号灶,考虑筋膜炎可能性大。头颅、骨盆X片未见明显异常。躯干超声:左后背部及左腋中线皮下基层结节性筋膜炎声像。皮肤活检病理:脂肪结缔组织查见灶性筋膜炎样瘤样纤维组织增生。就诊我院为明确诊断

查体 辅查

查体:生长发育中等,听力正常,牙齿生长正常,毛发分布正常,肩部、背部、腰部可及多个大小不一凸出于体表的包块,直径约3-4cm*3-4cm肿物,部分质软、部分质极硬、不可活动、无压痛,颈部活动受限,双足及双手拇趾/指短缩畸形 余关节查体无明显肿痛及活动受限,心肺腹及神经系统查体无明显异常。 查血沉29mm/60min;血常规 WBC 8.35*10^9/L、RBC 4.83*10^12/L、Hb 123g/L、PLT 320*10^9/L、嗜酸性粒细胞 1.3%。肝肾功、钙、磷、肌酶、自身抗体、甲功、PTH正常;ASO、补体C3及C4、类风湿因子、血清铁蛋白正常;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无明显异常;眼底检查无明显异常;躯干超声:肌层内及肌层前多发包块影,可见明显钙化影。腹部超声 脾脏弥漫性增大。 胸部增强CT:后背软组织肌层内见多发不规则骨化影,呈团块状及条块状 腰骶椎增强核磁:脊柱腰椎和骶椎排列正常,椎体形态和信号未见异常,肿块未累及椎管及附件,未累及椎管内。

诊断 处理

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典型体征 相关化验检查,诊断考虑”进行性骨化性肌炎”。后行基因结果支持本病。 FOP的三级药物治疗指南: 一级:糖皮质激素+NSAIDs:广泛用于控制FOP的急性发作; 二级:白三烯抑制剂、氨基二磷酸盐、肥大细胞稳定剂:依替磷酸钠、帕米磷酸钠(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级:基因治疗,尚在研究;主要是针对ACVR1信号传导通路的抑制剂和单克隆抗体等。目前研究比较多的BMPs拮抗因子是Noggin基因。

随访 讨论

进行性骨化性肌炎(MOP)又称进行性骨化性纤维发育不良(FO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进行性发展的结缔组织病,发病率低(两百万分之一),临床罕见,1692年发现至今全世界仅有700余例、我国仅报道了60余例。典型的FOP患者具有先天性双侧大拇指(趾)畸形和筋膜、韧带、肌腱、关节囊、骨骼肌间隙组织中的结缔组织进行性的异位骨化。骨化相继出现于颈部、椎旁、肩背部、腰骶部,以颈肩背部最多,肢体远端少见。骨化出现有一定规律:从上到下(颈部向骨盆发展);从背部到腹侧;从近端到远端(躯干首发,四肢远端受累较晚)。 相关FOP基因位于常染色体2q23-24,编码IA型激活素受体(ACVR1),是I型骨形成蛋白(BMP)受体。ACVR1基因突变可引起BMP的异常激活,导致FOP的病变,大多数突变位点是617 G>A(R206H),尚有少部分患者的突变位点是1 124G>A、982 G>A、1 067G>A和619 G>A。2000年发现FOP基因定位于4q27-31区域、17q21-22区域是错的。 本病无特效治疗,不主张异位骨切除手术;避免外伤,手术、肌肉注射、骨折、活检等,防治继发感染。一般患者10岁时脊柱和肩活动受限,20岁时一侧或双侧髋关节活动受限,30岁左右不能起床,本病死亡年龄的中位数约为41岁,通常死于因胸廓机能不全导致的肺炎和右心衰。

发布于 15-11-19 00:03

35 个评论

发送